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如何防止冤假错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如何防止冤假错案

中国古代如何防止冤假错案   在古代,尽管司法不健全,但关于冤假错案,也有一定的防治措施,这些历史经验对当代司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在辽宁沈阳对聂树斌案再审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终审裁定聂树斌无罪。至此,这起被舆论关注争议了多年的标志性案件终于得以沉冤昭雪 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人们不断对错案进行反思,一些避免冤假错案的司法思想及制度也逐步形成,历史经验对当代司法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防范 “顺天则时”,法官不敢懈怠 “罪疑惟轻”,错案比率降低 中国古代长期奉行天人合一的观念,《易经》谓“天垂象,圣人则之”,故而“观雷电而制威刑”。也就是说,刑罚需要与五行相协调,“制五刑以法五行”,因此刑罚制度本身是天道自然的一种体现,制定刑法、实施刑罚,不完全是个人的行为,而是自然界的“道”。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如果顺应天道实施刑罚,就会得到上天护佑;反之,若违背天道,则会导致“天事”不顺,进而出现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 在天人感应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形成了“仁恕”“重命”的法律思想。从现代观点看,天人感应的观念在今天或许并不适当,但是其间显现出的对于生命的敬重,对于抽象正义的敬畏,仍不乏积极的意义 另外,从西周开始,古代中国的司法就倡导“罪疑从轻”的原则,即认为对犯罪事实存疑的,可以从轻处理,或者进行赦免。《左传》中更提出“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疑罪从轻”的司法原则,暗含了中国“中庸之道”的传统智慧。尽管“疑罪从轻”的原则离现代出于保障人权的“疑罪从无”原则尚有距离,但在千年以前就能产生这样的司法智慧,令人赞叹 实践 严控刑讯制度 降低错案可能 本罪应加的处罚。由于拷讯与最终的刑罚均为杖责,如果超过犯罪所应承受的杖刑仍无法确定疑罪,就不允许再拷讯 这样的制度设计,减少了因滥用拷讯而人为导致的冤假错案 依赖拷讯的方式获取口供虽然为现代法律所明禁,但在司法实践中,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对此,除了将拷讯所得口供作为非法证据排除之外,从现实的角度而言,需要建立更为细致的刑事讯问规范,加大对司法人员非法刑讯的追责 追责 实行“出入人罪”制度 法官判案不得不审慎 要确保司法权的审慎,重要的是建立权责统一的制度,即错案追责制度。“出入人罪”就是中国古代专门确立的法官责任制度。如果将无罪判为有罪、轻罪判为重罪,为“入人罪”;将有罪判为无罪、重罪判为轻罪,叫做“出人罪” 早在秦代,就形成了不直、纵囚与失刑三个有关“出入人罪”的罪名。到了汉代,出罪与入罪的概念更加规范化,对法官的处罚相当严厉。隋唐时期则更为完善,有详细的处置规则。故意“出入人罪”的,要反坐法官。也就是说被告本来无罪而法官虚构成罪,那就以法官所虚构之罪处罚法官;如果是过失“出入人罪”,均比照故意“出入人罪”减等处罚,过失入罪者,各减三等,过失出罪者,各减五等 在宋代,对于“失出人罪”,即法官因为过失而重罪轻判或放纵了罪犯,处罚很轻;对“失入人罪”,即法官因过失而轻罪重判,或者将无罪者入罪,处罚则很严,“失入一人有罚,失出百人无罪” 可见,历代法官的追责制度体现出防止冤错的鲜明价值取向 补救 “翻异”与“别勘” 启动重审程序 在宋代,刑事案件的重审程序规定了“翻异”和“别勘”制度,直接为有冤情、错判的案件提供重审的程序保障 南宋官员、著名历史学家李焘在其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大理寺修例到:大辟或品官犯罪已结案,未录问,而罪人翻异,或其家属称冤者,听移司别推。若已录问而翻异称冤者,仍马递申提刑司审察;若事不可委本州者,差官别推。”这就是关于一般死刑犯或品官犯罪结案后的“翻异”“别推”制度。“翻异”即翻供,“别推”即重审,亦称“别勘”,这是在死刑判定的最后一道程序上给被告人抛来的救命稻草 然而,这根“救命稻草”的使用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宋刑统》就规定:“应犯诸罪,临决称冤,已经三度断结,不在重推之限。” 这些规定表明,犯罪嫌疑人本人或其家属均可以通过这一程序对错案或冤案提出重审要求,官府则有责任启动重审程序。重审的形式有“移司别推”(更换司法机关重审)和“差官别推”(更换法官重审)两种。重审次数则由北宋的“三推”发展至南宋的“五推” 此外,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论心定罪”,既给了法官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限制了法官不经过法理分析的机械判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法官不依据僵死规则处置法律事件的先河 由于人类理性的限度及现实世界的极端复杂,司法错案很难绝对避免。但是,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并严格的制度设计,错案的比率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摘自《畅谈》)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