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西调的传承与拓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年西调的传承与拓展.doc

永年西调的传承与拓展   摘要:永年西调是河北省永年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自清末传入永年后,不断地受冀南方言和河北剧种的影响,进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从其产生至今的近两百年间,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永年西调在唱腔、曲牌、伴奏乐器等方面均已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与特色,本文试阐述永年西调的历史传承脉络及其发展状况。   关键词:永年;西调;传承;发展      永年西调是河北省永年县的地方戏曲剧种,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又称“三搭板”(因为该剧中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解放初期,由著名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提议定名为西调,取“调自西来”之意。1956年2月,剧团登记时开始正式命名为“西调”。该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北邯郸、邢台、河南安阳及山西晋东南地区。在河北邯郸地区如永年、广平、曲周、大名、武安、鸡泽、肥乡、磁县等地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追溯永年西调的产生,与山西上党梆子密不可分。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是个古老的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流行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而得名,清嘉、道年间已被官方认定为“大戏”。清代是上党梆子繁荣的盛世,班社多如牛毛,这些班社为了生存,纷纷走出太行山,把上党梆子的种子撒到四面八方。清咸丰年间,就有上党梆子班社东出太行在河北各地演出过。上党梆子在其盛行流传过程中又分为两派,一称州府派,流行于泽州府一带;一称潞州派,流行于潞安府,永年西调则承袭自潞州派。清光绪三年(1877),山西上党地区连续三年大旱,戏班活动极为罕见,这个时期,上党地区是不能再唱了,也因此而促成了上党梆子的外传。永年籍布贩子老宏,与在山西潞安(今山西长治)演出的上党梆子“三义班”取得联系,资助该班经潞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永年,因路途遥远,有些艺人不愿背井离乡,中途离去,到永年时仅剩二十余人。当时最有名的演员是张魁和田书德,前者是花脸演员,后者是旦角演员。转年光景稍好后,艺人们纷纷返回原籍。田书德因家中没了亲人,河北观众又恳切挽留,就留下来设帐授徒,精心传艺。田书德到永年之后,前后招三批艺徒,第一个科班设在申老永家,徒弟以“宝”字排名,共40多人,第二个科班办在永年县北社村,徒弟以“旗”字排名,也有40多人,第三批仍在申营村开办,徒弟以“水”字排名,30多人。在永年西调的产生及传承历史中,田书德可谓是功不可没,它为上党梆子的传播及永年西调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死后就葬在河北鸡泽县孔堡村,墓前的小石碑所刻铭文是:泽州府望城头戏祖田书德之墓―――民国七年。   从本世纪初到五十年代,永年西调艺人曾五次较大规模的广收各个行当的艺徒,先后共达百余人,一时间呈蓬勃发展之势,随着西调影响的日益扩大,常有外地演出团体邀请西调艺人前去授艺。如田书德曾到馆陶、鸡泽等地教授徒弟,对西调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开始了与外地剧种的艺术交流。在三四十年代,西调很多艺人就曾应邀到石家庄丝弦剧团授艺传戏。在教授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博采众长,使西调更趋于完善。四十年代之后,西调的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在除永年以外的曲周、鸡泽、馆陶、肥乡、大名、广平、成安、磁县、邢台、沙河,以及豫北、鲁西、晋东等地皆有影响。1955年,成立了河北唯一的永年县西调剧团。但是二三代艺人正值扛鼎,为了进一步发展西调,吸收了一批又文化的青少年入团学习。这些学员在随团学艺和艺术实践中,认真地继承了西调艺术传统,和老艺人一起,推动了西调音乐的改革,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一批具有专业音乐素养的知识分子进团和演职人员一起,对西调的剧本、音乐、表演进行了系统的继承、改革和整合,尤其是丰富了女生唱腔,从而使西调的音乐发展有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同时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全省汇演,使西调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永年西调擅长演出朝代大戏,场面宏大,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但在西调长期发展过程中,除继承原上党梆子剧目以外,又搬演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剧目,还自编了许多新剧目,共达五百余出,经常上演的约有百余本。永年西调原属于多声腔,含昆、梆、罗、卷、黄,在这方面永年西调与上党梆子相同,大约是乾隆中期(大约1765年),上党梆子已然发展成为具有这五种声腔同时演出的舞台演出规模了。   西调属于板腔体,唱腔旋律与上党梆子同为徵调式,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通过节奏、速度、旋律的变化,构成不同的板式和不同的唱腔风格。在上党梆子的板式基础之上,西调的发展为繁复多样,成本成套的板式结构。常用板式有[大板][长皮][慢板][四六板][花腔],这些属于基本板式;另外还有[垛板][读字韵][一串铃][葡萄架][靠山红]等辅助板式。其中主体板式里,[长皮]还可分为[紧长皮][慢长皮];[慢板]还可以分为[大慢板](又称[霸王鞭])[二慢板][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