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doc
浅谈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
摘要: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中国画大师,更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提出:“以人为本,人格教育,学识修养,创新精神”的中国画教学体系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画教学的一个初行模式,为中国画的独立性及其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对我们当代的中国画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潘天寿;中国画教学;以人为本;人格教育;借古开今
一、潘天寿的艺术生平概述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早年署阿寿,懒道人,心阿兰若主持等别号。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省宁海县人。潘天寿从小温厚笃实,喜好绘画。少年时就临摹了《介子园画传》,使他初次了解了中国画的深邃博大,亦使他解悟到诗文,书法金石都和绘画有紧密的关系。
1912年入浙江省第一师范,浙江省第一师范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教育体制及思想。在当时学校的思想非常活跃,在学习期间得到李叔同、经亨颐等指点,进步飞快。对青年的潘天寿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有深刻的影响。1915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师两年。
1923年,潘天寿受聘于上海美专国画系,在任教期间得到了吴昌硕、黄宾虹的精心指导,苦学有成,被刘海粟聘为教授。他专心于学术与艺术教育数十载,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1928年定居于杭州,任杭州艺专国画系主任,并任新华艺专、昌明艺专教职。潘天寿在上海以及杭州艺专后的一段时间,对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
解放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1955年――1965年间,是潘天寿著论丰富的10年,这一时间他曾任全国美术协会副主席。1958年荣任莫斯科美术研究院名誉院士。正当潘天寿以旺盛的精力向艺术颠峰攀越之际,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无情的中断了他的艺术生涯。1971年9月5日潘天寿被迫害致死。时年75岁。
二、潘天寿的美术教育思想
潘天寿是坚持传统本位的美术教育家,是中国画价值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捍卫者。从潘天寿“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岁中国画教育事业的专注。潘天寿从事国画教学达半个世纪之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教育思想着眼于民族绘画的高度成就和东西方联和化体系的发展倾向,经过深入的思考研究和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美术教育体系。
(1)以人为本的人格教育观
潘天寿自幼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受到经享颐,李叔同等人的 “主张人格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潘天寿对于学习中国画的艺术教学提出了“立德”先于“学艺”的要求。潘天寿对人格教育的要求体现的是美术教育思想中民族人文精神的构建的精神实质。潘天寿认为:“人系性灵智慧之物,生在宇宙之间,不能有质而无文。文艺者,文中之文也。然文孳乳于质,质涵育于文,两者是相互而相成,故《论语》云:‘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其为人之大旨。” 潘天寿在教学中,始终把艺术与人格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反复强调人格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并将人格教育视为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常用宋代米芾的名言“品格不高,落墨无法”来启发学生,又用弘一法师的话“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语来教导学生,影响深远。
(2)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
潘天寿的人格教育思想是和他重视学识修养的全面教育观联系在一起。这与儒家的“六艺于治一”的思想相通的。“六艺于治一”就是重视审美教育与智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强调艺术与政治、文化、伦理的关系。用审美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用道德教育来净化人的灵魂,用智育来启迪人的思维。使人艺术化,社会艺术化。“兴于诗,兴于礼,成于乐”。这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理想境界,也是潘天寿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在教育中他经常教导学生要多做学问,多读书。他从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中研究传统艺术后进行总结,深入探究中国文化艺术精神。通过“中国绘画史”的编撰,他从史料梳理的角度把握中国美术发展的脉络,为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提供理论背景。同时,他还要求学生接触和掌握笔墨,并给他们讲授画史画理。还编著教材《治印丛谈》,他是完全按传统绘画的基本标准“诗书画印”的思路进行教学。
(3)借古开今的创新思想
他也重视中国画的创新,对中国画的革新发展问题,潘天受强调“借古开今,新新不已”。他继承和创造的问题,始终站在价值论的立场上。“世人尚心者,每以为非新颖不足珍,守旧者,每以非故旧不足法。既不问新旧之意也价值,有不问有无需要与必要,惶之然,各据新颖故旧之壁垒。互为攻击。是不特为学术界之莽人,实为学术界之蟊贼。过去有吴浙之争,亦有中西之争。如出一辙。殊为哀矣。”这足以可体现潘天寿对中国画保持着清醒,睿智的头脑和眼光。他创建了自己的一套中国画教学模式:“第一步应临摹,深入进去,在结合写生。发展创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