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铸就的知青岁月.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热血铸就的知青岁月.doc

热血铸就的知青岁月   “知青人”,他们身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几乎经历了27个年头,它是20世纪当代中国社会为之瞩目的重大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更是风起云涌,掀动了整个社会。近3000万知青的命运伴随共和国的坎坷步伐,走过了兴衰跌宕的历程。   邢燕子、侯隽、董加耕……他们的选择,也许对今天的青年来说不可理喻,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乡时,知青们都是真心实意地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为农村奉献青春。虽然当时下乡的条件非常艰苦,但知青们了解了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也由此增加了社会责任感。而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支撑下,他们能够在已经对个人的幸福作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为改革开放做出新的贡献。   自然,我们不能够把“知青岁月”描绘成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牧歌,因为在那个岁月里毕竟有太多不堪回首。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某种程度上依然需要当年的这种知青精神。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依然迫切地需要人才;正在迎来开发热潮的大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也依然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去奉献。   社会责任感,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响亮的音符。   今天,当我们重提这段历史时,“知青人”已步入或即将步入天命之年,他们像当年听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一样,向着“知青”的第二代、 第三代讲述着“广阔天地”的故事。      邢燕子: 永远飞翔在广阔天地      邢燕子,原名邢秀英,她父亲是天津一个工厂的副厂长,全家20多口人都在城市,只有她从小随爷爷生长在乡下。1958年她高小毕业后,回天津找份工作是不难的,但是她却回到家乡宝坻县大钟庄公社务农。当时她的想法很单纯:“农村青年都应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听党的话,不是空洞的口号,要看实际行动,农业这么重要,党需要自己留在农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留在农村。”   邢燕子刚回乡时,当时正值三年连续自然灾害时期,打鱼和割苇编帘子是帮助乡亲度过灾荒的主要副业生产。刚18岁的邢燕子串连了7名青年妇女组成北大洼头妇女打鱼队,在2尺来厚的冰上凿洞下网,起网时网绳一出来就冻成冰棍,抓在手里刺骨寒。她们白天网鱼,晚上在马灯下编苇帘,三个月下来邢燕子为全队创造了3900多元的副业收入,为全大队乡亲们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党支部给邢燕子这个妇女副业队命名为“燕子突击队”。邢燕子不仅在生产上不怕苦、不怕累,在生活上也是克勤克俭。她父亲寄给她20元做衣裳,她却把钱借给队里买化肥,社员都说,有“燕子队”全村变了样。   她与另外两个全国回乡知青的典型,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徐建春、吕根泽互下战书,进行“建设新农村”的友谊竞赛。全国各地农村知青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在当时严重饥荒已蔓延到全国的关头,邢燕子们发出的劳动竞赛活动,稳定了广大农村青年的情绪,鼓舞了他们“大办农业,大种粮食”的士气,此时对邢燕子的宣传达到了最高潮,她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1979年发生了中国知青雪崩式的大返城,一场长达27年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落下帷幕。此后,邢燕子的名字便在媒体上消失了。她的生活也复归平淡。   有一次她随车外出公务,司机违章,车被拦住,司机与警察交涉。邢燕子下车来诚恳地询问原因,那警察得知面前这位中年妇女是邢燕子时,“扑”地一个立正,叫了一声“邢大姐”,汽车被放行了。在岁月的流逝中,人们仍未淡忘邢燕子。      侯隽:窦家桥的“特别姑娘”      侯隽1962年从北京市良乡中学高中毕业,此时适逢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的号召,侯隽放弃升学的机会和城里优越的生活条件,主动要求到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插队,住进一间孤单的小土屋里。   侯隽作为典型被发现是很偶然的。1963年女作家黄宗英到该县“体验生活”,无意中听说了侯隽的情况,被她坚韧的毅力、自找苦吃的精神所感动。黄宗英回京后向周总理讲述了她的情况,建议将其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使她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上,她和邢燕子一起对知青的安置工作提出一系列建议,同时对“走后门”的不正之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充满勇气的发言赢得广大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   前不久有记者采访侯隽时,问她对当初选择下乡是否后悔?她坦然说:“我这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事。为人民办点实事的初衷,我将终身抱定。”      董加耕:农村的文化人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成绩各门课程超过96分,老师们都希望他上大学,但他却在升学志愿书上填上“回乡务农,立志耕耘”。   董加耕立志要回乡务农,使老师和同学们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将这么一块好材料送到农村去种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