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与游荡者.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爱伦.坡与游荡者.doc

爱伦.坡与游荡者   近年来,“游荡者”这个四处闲逛、优哉游哉的人物形象已经渗透到了文化领域的各个角落,引起了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游荡者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泰斯特曾经指出游荡是一种“闲逛和观望的活动”,这一活动是“文学、社会学和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生活艺术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怀特从空间的角度这样理解游荡者,“巴黎是游荡者的城市”,在这里,“漫无目的的游荡者迷失在人群当中,……任凭好奇心引领着他的脚步。”国内学者郭军则从时间的角度给予了游荡者更为具体可感的定义:“19世纪巴黎城里有钱财支撑而无需劳动的人士,他着装考究,气质儒雅,闲来无事,漫步街头,优哉游哉。”由此,“游荡者”这一文化符号被贴上了诸如闲逛、观望、好奇、城市、人群、巴黎、19世纪等众多标签,虽然这些理解各有侧重,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游荡者”――这个由形象所构成的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许,这也是为什么文化领域的理论家们会如此孜孜不倦执着于游荡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形象和行为――按照泰斯特的理解――非常有助于“理解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状况的本质和影响”。   一般认为,游荡者这个概念最初见于19世纪前半期的巴黎。伯顿在他的作品《游荡者与他的城市》中也曾经公然宣称:“没有什么形象能比游荡者更能彻底地属于19世纪早期的巴黎。”不过,如果追溯游荡者的历史,最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游荡者并不在巴黎,而在伦敦,确切的说,在爱伦-坡的作品《人群中的人》中,游荡者展露了他的雏形。   本雅明著名的《波德莱尔篇》中有一节专门谈到了“游荡者”,在其中,他特别提到了爱伦坡的作品《人群中的人》。在他看来,《人群中的人》就像是“侦探小说的×光照片”,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侦探小说中所惯有的离奇纷争的犯罪行为,但是却包含着一个完整的侦探小说的框架,即“追捕者、人群和一个总是步行在伦敦人群中的不知身份的人”。有趣的是,《人群中的人》这个最初于1840年发表在《格雷厄姆杂志》上的小故事恰恰完成于爱伦?坡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1841年)之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故事更像是爱伦坡侦探小说系列的序曲。   《人群中的人》这个故事发生在伦敦市区,故事的讲述者是身处都市生活中的现代人,他大病初愈,闲来无事,以坐在咖啡馆的窗边观察外面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消磨时光,自认为可以在“短促的一瞥之间,从一张脸上读出一部长长的历史”。在故事的开篇,爱伦坡对这个观察者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对一切都觉得好奇。嘴里叼着雪茄,膝上摊着报纸,大半个下午我就这样自得其乐,一会儿细读报纸上那些广告,一会儿观察咖啡厅里杂乱的人群,一会儿又透过被烟熏黑的玻璃凝望窗外的大街。”如此惟妙惟肖的刻画表日月坡对此类观察者颇为熟悉,那么他又怎么会对这样一个都市观察者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呢?   我们不妨将他的这篇小故事与次年创作的《莫斯肯漩涡沉浮记》进行一番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人群中的人》的叙述者,还是《莫斯肯漩涡沉浮记》中的渔民,爱伦坡都赋予了他们某种特殊的意义,他们不仅仅是事件的叙述者和亲历者,而且都力图通过观察一些表面现象来了解陌生的外在世界。首先,两个故事中的叙述者都曾遭遇过纷繁复杂的陌生环境。在《人群中的人》这一故事中,咖啡厅中的叙述者看到了伦敦市区夜幕降临后不同日间的景象,“煤气灯光此刻已终于占了上风,在所有的物体上投下一阵阵炫丽夺目的光亮。所有一切都黑暗但又辉煌――就像一直被比喻为德尔图良风格的乌木。”同样,《莫斯肯漩涡沉浮记》中的挪威渔夫被吸入漩涡中时也是在夜晚,在他的观察中,水的表面仿佛是“光滑的乌木”,“那轮皓月……把充溢的金光倾泻进这个巨大的漩涡。”黑暗与辉煌,乌木与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给两位叙述者都带来了一种陌生化的新奇感受,并随之引发了二者强烈的好奇心。接着,两位叙述者又看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景象,在《人群中的人》这个故事里,叙述者不仅注意到了夜幕降临之后“窗前灯光闪烁非常急促”,而且还发现“窗外人头涌动的海洋”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在《莫斯肯漩涡沉浮记》中,被吸人大漩涡中的渔民也注意到了“乌黑的茫茫水壁”,以及身边随他一道漂浮在漩涡中的物体如“船只的残骸、房屋的梁柱和各种树干”正先后坠入“水沫高溅的涡底”。这些以前从未见过的现象促使两位叙述者以不可思议的兴趣开始进行观察。《人群中的人》的观察者感兴趣的对象是窗外人群的性格和职业,而渔夫所好奇的是漩涡中各个物体坠落的相对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观察者在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前都保持了一种镇定自若的姿态。也许,恰恰是这种镇定自若,让两位叙述者面对陌生的现象时能够利用他们所熟悉的概念进行某种合理的解释,前者利用相面术和职业类型把陌生、混杂的人群进行了分类,后者则利用物理和几何学的原理解释了漩涡中各种大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