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点燃真情,传递爱心.doc
点燃真情,传递爱心
百位少年,凝聚起百户家庭;千封信件,传递着万家真情。2010年的夏天,自治区团委组织的“感恩、塑形、融情”活动将全疆各民族青少年民族团结的真情点燃,掀起了一个个融情活动热潮。
2010年7月21日,乌鲁木齐各大媒体上一则近百字的短消息吸引了众多孩子的家长,自治区团委、少工委开展新疆少年儿童“融情夏令营”,面向社会招募50个志愿接待家庭,
一时间,自治区团委的报名热线电话就被打爆了,汉族家庭、维吾尔族家庭、回族家庭……“我家孩子5岁”、“我女儿上高中了”……打进电话要求报名的人数远远超出需求,工作人员只好作进一步筛选,最终选定了17对志愿接待家庭。
这些志愿接待家庭的家长来自社会各个行业部门,虽然身份不同,但大家的心愿都是一样的――作为新疆人,维护民族团结,做一点对民族团结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爱能将孩子的心捂热
毕登霞老师恐怕是所有接待家庭中最年长的家长,她的女儿早已工作,按照要求她不符合接待条件,但她的一片诚心让工作人员破例接纳了。
当记者采访毕登霞老师时,她一再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足挂齿。”对孩子,毕登霞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满满的爱,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孩子。
这种爱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毕登霞的心灵在少年时代就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毕老师从小生活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解放前就是军官,在军事训练途中她的父亲捡到了一个维吾尔族男孩――尼牙孜。她听母亲讲述说这个维吾尔族小男孩当时长满了头癣,周围人见到孩子都嫌弃他,父亲见此情形,二话没说就把男孩领进自己的家,母亲把孩子从头到脚洗漱干净,换上合适的服装,从此以后这个男孩就成了毕老师家的成员。母亲忙着给孩子治头癣、做衣服,孩子病愈后父亲将他领到部队当了一名勤务兵,后来调到南疆军区部队,从此便与毕登霞家失去了联系。
父亲的这一行动给幼时的毕登霞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父亲在她10岁时就去世了,但她无论是到哪里,就把民族团结的事做到哪里。
经常暂居在女儿冯爽处的毕登霞老师看到报纸上招募志愿家庭,她认为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得知自己终于批准过关,便早早筹备两名结对孩子的活动内容。冯爽住在自治区民宗委家属院,对母亲的这一行动全力支持,专门通知街坊邻居的孩子准备节目。临近八一,毕老师想请部队的战士到家里来共同参与活动,后来这一想法因为种种原因搁浅。7月31日下午6点左右,她和老伴接上两位结对孩子努热古丽?毛拉买提和卢欣雅到外面的清真餐厅用餐。回来后,女儿冯爽早已准备好瓜果美食,民宗委的孩子们准备了变魔术、摇呼啦圈、跳麦西来甫等节目,欢乐的演出让毕老师觉得孩子们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南疆的弦子条件较艰苦,通过一对一融情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北疆汉族朋友对他的关爱。我相信再冷漠的孩子,他的心总有被捂热的那一天。”
今年56岁的毕老师曾经是米东区教育局的机关干部,了解青少年心理。她认为,民族团结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青少年心灵纯洁无瑕,应通过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的小事把民族团结这件大事做好,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牢牢根植于孩子心灵深处。
情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化
新疆师范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副院长孔雪晴也是志愿接待家庭之一,当她从报纸上看到自治区团委招募志愿接待家庭时,以最快的时间报名参与。
在师范大学从事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孔雪晴,说起自己与维吾尔族的感情渊源,似在讲述自己家的老一辈故事。
孔雪晴的父母十七八岁就来到新疆,文革时,她的父亲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拜城县亚吐尔公社。曾经在城市里饱受白眼歧视的孔雪晴,至今也无法忘记公社里维吾尔族乡亲那纯朴的眼神,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接待了她们全家人。
“我7岁时就在维吾尔族的氛围中生活,全公社没有一家汉族人,虽然那时物质很匮乏,但我们家和维吾尔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在精神上觉得很快乐。”
由于她的父母当时承担着很重的农活,几乎没时间照管自己的孩子,“但我可以随时推开任何一家维吾尔族乡亲家的大门,可以像在自己家一样吃他们的馕。”孔雪晴说。
“邻居家的维吾尔族大妈为我梳小辫,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我头发上抹树胶。”这一幕幕场景,虽然过去已有近三十年的光阴,但孔雪晴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感觉很温暖。
正是由于青少年时代在南疆生活的经历,让孔雪晴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也正是这一语言优势让她留在师范大学,并且一干就是19年。
“作为一位乌鲁木齐市民,加之又是教育工作者,看到自治区团委开展这项活动,认为很有意义。我是发自内心愿意接待这些远方的孩子,如同接待远方兄弟姐妹的孩子。我也想通过参与这个活动给自己的孩子传输一种思想,父母亲是怎么对待少数民族的,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一种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