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荆州流寓诗歌中节日情怀
唐代荆州流寓诗歌中节日情怀 摘 要:节日诗歌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隐射着文人丰富的审美内涵。唐代荆州流寓诗歌中的节日抒怀,反映了流寓诗人的人生理想、辛酸历程以及民俗生活的审美趣味。他们的节日情怀与当时唐代多元的节日文化和漫游风尚密切相关,其中不乏反映荆州地域文化、政治隐喻或贬谪心态的表达。尤其是以荆州本地寒食和端午两个传统节日为契机引发的感慨,最能反映流寓诗人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屈宋情结,也可以视为流寓诗人在荆州传统节日下的文化体认
关键词:荆州;节日情怀;寒食;端午
作者简介:徐烈(1991-),女,汉族,湖北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胡建(1990-),男,汉族,安徽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
唐代的荆州据《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十九记载:“荆州江陵府隋为南郡。武德初,萧统所据。四年,平统,改为荆州,领江陵、枝江、长林、安兴、石首、松滋、公安七县……天宝元年,改为江陵郡。”[1]流寓荆州的文人往往会慕名而来,游历此地的名胜古迹,如宋玉宅、樊姬墓、渚宫、玉泉山、龙山等等。另外,荆州的节俗文化也非常繁荣,尤其跟祭祀活动相关的节日则非常隆重。比如上巳节,《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2] 类似的节日还有寒食节和清明节,两个节日时间相近,都有上坟扫墓纪念先人的习俗。荆州最热闹的属端午节,五月初五人们到野外踏青,挂艾草,祭祷消灾,还有“舟楫竞渡,争采杂药”的活动,竟成为当时最亮丽的人文风景。还有一些其他如晦日、人日、立春、夏至、冬至等等这样的节日,它们大多与节气重合,后来也形成了节日。这些节日诗歌在流寓荆州的诗人笔下,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荆州流寓诗歌中探析诗人的节日情怀,结合诗人流寓背景和荆州节日文化,把握诗人的创作心理和对荆州节俗的接受态度,重点分析寒食和端午节日民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功业难成的喟叹
由于唐代政治?_明,不少文人纷纷挤进仕途,来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他们的建功立业之心比之历代更加强烈。比如韩愈就曾说过:“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令。”唐代的漫游风尚跟文人追逐名利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漫游结交朋友或求谒高官,如当时的李白赐金放还之后游历三峡,寻求官场出路。但是一旦他们遭遇贬官或是落榜,强烈的功名之心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往往表现得更为悲怆、凄凉。这些诗人敏锐地感受时间的流逝,“老大徒伤悲”的深刻体验时时提醒着他们曾经的抱负与理想,奈何改变不了现状。最典型的属张九龄,张九龄曾经做过丞相,因被李林甫陷害导致贬官荆州,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张九龄在诗歌中表现得异常悲痛。如《九月九日登龙山》:
“清明风日好,历落江山望。……灌园亦何为,於陵乃逃相。”
此刻张九龄在重阳节的登高活动中,以楚客自居,感慨眼前萧条的景象已物是人非,怀念清明节的美好风光已一去不复返了,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梦想只怕要在这蛮夷之地破碎了。诗人以孤苦无依的寒士之心,感念那些古往今来的闲士们,他们尚且会有故人来拜访,而诗人将会被历史忘记吧,其悲凉之意真是难以道尽。最后诗人以於陵的陈仲子自比作豁达意,想要从中解脱出来,实则更添愁意。又如张九龄在上巳节登龙山的感受《三月三日登龙山》:
“伊川与灞津,今日祓除人。岂似龙山上,还同湘水滨。衰颜忧更老,淑景望非春。禊饮岂吾事,聊将偶俗尘。”
诗人在上巳节再没有祓除妖邪的心思,不似湘水边的人们玩水祈福,反倒登高望远,远离这些俗事,抒发了时间易逝、容颜苍老的悲戚之感。隆重的寒食节让诗人们的节日情感更加复杂。《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麦粥。”[3]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据说是为纪念被焚死的晋文公之臣介子推,人们同情介子推的遭遇,仰慕其高尚的品性。但是唐朝许多节日的习俗越来越趋于娱乐性,即使是传统的寒食节也有挑菜、镂鸡蛋、斗鸡蛋、斗鸡等这样的活动。然而诗人感受的是介子推的冤屈,实则哀痛的是自己。如中唐诗人韩愈元和元年贬官到江陵,其经历与张九龄相似,他的《寒食日出游》:
“桐华最晚今已繁,君不强起时难更。……自嗟孤贱足瑕疵,特见放纵荷宽政。”
道尽了自己贬官的困顿过程,经历过一番生死终得薄命,又是悲又是喜,其辛酸不尽于此。诗人的内心世界着眼于自己孤苦无依的现状,与张十一贬官的同病相怜更引起对命运无常的感叹。纵使正值盛大的寒食节,诗人也无心去欣赏周围的景色,对命运生死的深刻体验已让诗人心生冷意
二、知音难觅的哀怨
荆州,对于在长安待惯了的诗人来说,无疑是对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