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唤醒心底那朵花、那棵树
唤醒心底那朵花、那棵树 【摘 要】 文章从商务版新书《花与树的人文之旅》的阅读分析入手,并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的眼光,对书中基于科学性、人文性而生成的谈花写树文字,及其表面轻松、雅致的“小情趣”后所蕴含的庄重、谨严品格予以充分肯定
【关 键 词】植物学;博物学;园林;人文
【作者单位】王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每个人从小到大,有意无意间看到、碰到的花草树木可谓不计其数,倘若有机会走南闯北或跨海越洋见识国外风物,异国风情的花花草草会更大程度地丰富一个人此类见识的记忆库
周文翰先生是旅行者、文化学者,又是专栏作家,他新近出版的《花与树的人文之旅》一书,文本形成大抵缘于上述路数。文字印刷成书,又插入N多“好看得不要不要”的彩色画,即便是对文字质量、文图搭配要求苛刻的读者,寓目而入心,也会顿生阅读的欣悦
作者在丰富得几近错综的知识网中穿梭游走,由今跳到古、由外国跳到中土,快捷得连丝毫多余的牵绊都不用。比如写到有关松树的“从树到文化景观”时,作者从罗马的松树入手,先介绍此树种原生于地中海地区,继而叙述其传播到北非、南非的初期移植史,再说到意大利作曲家用四个乐章的篇幅写下的交响诗《罗马的松树》,以及曲中关于罗马四条大道上的松之联想,接下来又跳到西班牙甚至中国,“我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见到的石松常被修剪成诸如云朵、城门的造型,显得太过刻意了――不过想想中国工匠怎样折磨小树苗来制作盆景,又觉得完全能原谅他们”。浸透了人文悲悯的谴责都写得这样矜持,令喜爱作文趣味的读者顿生无言之笑
还是松的话题,文竹被引了进来。依作者的判断,明清时期中国文士向往“万壑松风”的自然景观,但由于受财力和空间的局限,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到山林之松的替代物――以松树桩做成的盆景,作为家中特别是书斋的标配。到了清末民国,文竹传入中国,成为对松树盆景的一种审美补充,因为它十分符合文人雅士钟爱的松树文化景象――原来如此
文字叙述的自如畅达与跳跃感,一点也不减损此书在植物科学层面上的精准程度。作者指出,南京东南大学校园里的“六朝松”其实是桧柏,从叶形、球果等方面辨识,跟松全不搭界。更有意味的是,该书将清代丹青名家禹之鼎所做的《松下听琴图》呈现给读者的同时,还别出心裁地选了毕加索的油画《松下裸者图》,作者的图注文字简约而得体:“毕加索似乎看过《槐荫消夏图》《松下问道图》之类题材的中国绘画,他创作了一幅故意作对的作品:松树下有个立体主义风格的裸体者在睡觉。”对中国山水画略知一二的读者,自然能看出《松下裸者图》绝对是毕加索作品的一个例外。背景上的松树明显是中国画的样貌,前景的人物是用立体画派的分解部件组成,与毕加索常见的造型奇特、色彩斑斓的立体人物不同,立体得十分收敛,而色彩运用绝对是取自中国画中的浅绛山水。是老毕跟中国画“故意作对”呢,还是以此向东方绘画致敬?然作者并未对此做更多阐释
俗话说,窥斑知豹。松树只是全书40多种花与树中的一种,从中不难看出此书的两大优长。在这本书里,既无工具书词条的机械无趣,也没有散文家写游记那样的废话八千,或学者写博物文章那样的掉书袋,而是一步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趣味在这里完全可与品位画上等号。文字表达的到位与自如令笔者这样一位常年与文字为伍的专栏作家兼美术学博士十分乐意引为同道,倘有机会聚首,必当浮一大白
这本书的好处,用“风吹哪页读哪页”来说再合适不过了。随手翻读,会给你的眼、你的心一些偶然被不期而至的覃思妙想瞬间电到的快感。比如,作者写到在释迦牟尼的故乡看到成片的野蕉,而自己的情调却还停留在江南古典园林某一株芭蕉的限定图像中:“或许,这就是多和少的美学――成千上万,是植物学,是种植经济,而一株、两株,安置在窗前墙边,就是审美。”
在作者的文化修养中,与他的博物知识并驾齐驱的还有他那堪称深而广的文史知识和艺术史知识。随手翻读,会有许多感觉意外的图片闯入眼帘。比如,第31页上印的“歌剧《图兰朵》套装封面”――这可不是十几年前张艺谋跨界导演的那部同名歌剧,图片注明的印刷时间是“1906年”,细查篇名,赫然写著《茉莉:印度的香》。内容说的是中国民歌《茉莉花》早在18世纪末就经洋人西特纳改编后在伦敦出版,后来被第一任英国驻华大使的秘书于1804年将它收入《中国游记》一书中出版,而后则是意大利人普契尼创作的歌剧《图兰朵》,将《茉莉花》改编成女声合唱上演。更叫人长见识的是,周文翰考证说,中国版的歌曲名称虽然是《茉莉花》,但它的原始版本是《鲜花调》,三段歌词分别描写青年人面对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愿抒发自己的情爱渴盼。周先生说,现在国内熟悉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是1957年由何仿改编而成的,“三段歌词都改成歌唱茉莉花,就好像把一个烂漫少女的直抒心声改造成诗人的一唱三叹,从乡间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