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见疾病症状).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常见疾病症状)

常见症状与疾病 陈 潮 主任医师 主讲 工作单位 福建蜂疗医院 联系电话 第一讲 发热 一、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1、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方法有三种: 口温 口腔内舌下所测的温度 腋温 腋窝部位夹紧时所测的温度 肛温 肛门内所测的温度,比较准确而可靠 测量肛温要使用专用的体温计。 测量体温一般须测三分钟以上。 时间太短,所测的体温值可能偏低。 2、体温的表示方法 如果不加说明,体温一般指口腔内舌下的温度,所以腋温或肛温应在测量数值后加上括号进行标注。 肛门温度较口腔温度稍高,而腋下温度则较口腔温度稍低(相差约0.3~0.5℃)。 二、体温的调节与变化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恒定或变化的两个基本要素。体温的调节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作用而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管舒张,循环增速,皮肤蒸发增加的物理作用而散发热量。 如果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则体温相对恒定。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温升高,散热占优势则体温降低。 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心功能和血容量等等,都对体温调节发生重要影响。 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为37℃左右,正常情况下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一般波动在36.3~37.2℃之间。 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四、发热概念及发热程度分类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时,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有发热感,均可称之为发热。 临床上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低热(37.3~38℃ )、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五、发热机理的分类 发热机理分为两类: 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 多数患者的发热,系由于致热原(能引起发热的物质)所致。 一种疾病发热的机理大多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因素的综合。 例如脑炎患者,可由致热原与非致热原因素引起发热。 1、致热原性发热 当血液中的白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均可以激活白细胞生成和释放致热原,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 刺激白细胞生成和释放致热原的因素包括: 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白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或炎症坏死组织; 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外毒素,炎性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物进入血液; 在某些病症血浆中游离原胆烷醇酮增高。 白细胞致热源可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改变其兴奋性,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 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或停止排汗,使散热减少; 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并因寒冷感觉,而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形成寒战等,均可使产热增加。 如果产热比散热明显地占优势,则引起发热。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中暑、安眠药中毒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皮肤瘢痕形成,致使皮肤散热功能减退;大量失血、失水,心脏排血量减少,皮肤血流减少,皮肤水肿以及皮肤血管收缩等影响散热 六、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为临床上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一)感染 1.细菌性感染: 如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副鼻窦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各种化脓性脑膜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猩红热、百日咳、各种结核病、痈疖、脓肿、胆囊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蜂窝织炎、丹毒、布氏杆菌病、破伤风等。 2.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感染、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3.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4.原虫病:如疟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肝脓肿、黑热病等; 5.蠕虫病: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蠕虫蚴移行症等。 6. 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文档评论(0)

kejie8080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