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艺学实验报告精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材 料 工 艺 学
实习报告
班 级:
姓 名: 魏 耀 祖
学 号: 1003091214
指导老师: 黄朝晖 梅乐夫
日 期: 2011年12月12日
实验一:混凝土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2. 学会测试试样的抗压强度。
二、实验原理及步骤
混凝土受力破坏的过程,实际上是混凝土裂纹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混凝土内部结构从连续到不连续的演变过程。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及粗细骨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它的力学性质取决于水泥石的性能、粗细骨料的性能、水泥石与骨料界面的粘结力以及水泥与骨料在混凝土内的相对体积含量。
混凝土在浇注时,由于泌水作用,形成泌水通道和水囊,在混凝土干硬后会形成界面裂纹及空隙。
混凝土浇注且硬化之后,由于水泥水化造成的化学收缩及物理收缩,引起水泥石体积变化,使骨料与水泥石界面产生分布不均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界面上的抗拉强度,在骨料与水泥石之间就会出现许多细微的裂纹。因此,硬化后的混凝土在未受外力作用之前,内部就存在初始应力和微细裂纹。
当混凝土承受单向应力载荷时,由于骨料(石子)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都大于水泥砂浆,因此在粗骨料的上下端产生压应力,侧面产生拉应力。此外,水泥石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所以在较低的压应力作用下,当其受拉区的应力超过界面抗拉强度时,就使界面裂缝逐渐扩展,最后导致试样破坏。
“环箍效应”
1. 原料及配比: 水泥:1.07kg 水:0.75-0.80kg
砂:1.93kg 碎石:3.59kg
(总量约为一个模具用量)
2. 仪器及设备: 台秤、量筒、铁锨、铁铲、混凝土模具
3. 步骤:
①称量:按上述配比称量原料。
②搅拌:将原料混合并搅拌均匀,搅拌过程中观察触变性。
③成型:采用人工插捣成型。当采用人工插捣时,混凝土拌合物应分两层装入试模,每层装料厚度大致相等。插捣应按螺旋方向从边缘向中心均匀进行,插捣底层时,捣棒应到达试模表面,插捣上层时,捣棒应穿入下层深度为20-30mm,插捣时捣棒应保持竖直。插捣完后,刮除多于的混凝土,并抹平。(模具在使用前要拧紧)
④脱模及养护:从模具中取出试模,将试模浸入水中养护28d。清理模具并在模具上涂油以防氧化。
⑤抗压强度测试:a 将试样擦拭干净,测量尺寸,并检查其外观。根据尺寸计算试样的承压面积。
b 将试样放在试验机的下压板上,试样的承压面与成型时的顶面垂直。试样的中心与试验机下压板中心对准。
c 开动试验机,连续而均匀地加荷。
d 结果处理:
R——混凝土立方体试样抗压强度,MPa;
F——破坏载荷,KN;
A——试样承压面积,m2。
以上三个试样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样的抗压强度值。
三、实验总结
混凝土对于我们其实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说其熟悉,我们的身边无处没有他们的身影,我们高耸入云的楼房,横跨滔滔江水的桥梁,但它又是那么的陌生,因为我们至始至终都是它的享受者而非建设者,究竟混凝土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参加了第一次的材料工艺学实习。
在老师的简单介绍后,我们紧随大四学长学姐冒雨来到测试楼平房。我们按照比例,称量好水泥,砂和碎石,用 铁锹充分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最后放入磨具中成型硬化。隔几天之后将混凝土块脱模,养护近28天时间。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天气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不测因素。当天下起小雨,使得在加水混合原料的时候更加难以掌握水的量,最终导致加水量略显过多。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才真正明白,平时看到工人看似漫不经心,很粗略的进行着的施工作业,其中包含多少技术和宝贵的经验。
四、实验数据整理
强度测试数据和计算结果如下:
计算公式:抗压强度:
R——混凝土立方体试样抗压强度,MPa;
F——破坏载荷,N;
A——试样承压面积,mm2。
组号 高/mm 宽/mm 底/mm F/N 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