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 陆兰军 目录 引言 1 一、鱼和龙的相通性 1 (一)外形上的相通之处 1 (二)功能上的相通之处 3 (三)地位上的相通之处 3 (四)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4 二、鱼龙幻化典故 5 三、鱼龙关系在艺术层面上的表现 6 (一)文学 6 (二)戏剧 6 (三)图案纹饰 7 结语 9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考古文物发掘,还是流传的青铜图案、雕刻壁画,亦或者文学典故中,鱼和龙时常相伴出现,或作为两个个体并列存在,或作为同一物相融相生而存在。这其中必定暗含着鱼和龙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材料的记载和研究中,试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传统文化、鱼、龙、关系 正文: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起。无论是考古文物发掘,还是流传的青铜图案、雕刻壁画,亦或者文学典故中,它们或作为两个个体并列存在,或作为同一物相融相生而出现。这其中可以看出鱼和龙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将通过对鱼和龙的相通性、鱼龙幻化典故及鱼龙关系在艺术方面的表现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其中的关系。 一、鱼和龙的相通性 鱼和龙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们之间的相通性。这种相通,主要体现在外形上、功能上、地位上以及文化内涵上。 (一)外形上的相通之处 鱼作为实体存在的动物,自远古渔猎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捕获为食。鱼的外形特征大体类似,有鳞片、背鳍、尾鳍、须,这是可以直观的客观实物。相反,龙则是虚构幻想出来的物种。 关于龙的起源,相关论著与研究超过百种,但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1.神异动物说。以《辞源》“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和《辞海》“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为代表;2.图腾合并说。认为龙“是一种图腾龙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3.雷电说。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龙的起源说法各异,形象也是多种多样,但从各种形象差异中可以看出龙的一些相似特征。关于龙的形象,主要有:“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龙之像,马首蛇尾”;“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从上述文献描述中,可以得知,龙和鱼在外形上的共通性在于,龙具有鱼的鳞片。 除了文献记载的龙的形象外,一些出土的材料中,也可以直观的看到当时的龙的具体形象。2003年发现的陕西定边郝滩墓壁画上的龙,张口伸舌,有角有鬓须,身上有鳞片,尾部与鱼类的尾部类似,有尾鳍(见下图)。此外,李正光《汉代漆器图案集》中列出的一些龙形象,多有尾鳍和背鳍,类鱼(图略)。 可见,鱼和龙,在外形上的相通主要是,龙具有鱼的鳞片,在一些图案上的龙还具有鱼的尾鳍和背鳍。 (二)功能上的相通之处 鱼和龙同为水生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鱼,水虫也, 象形, 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释龙说“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 水物”;《管子?水地篇》龙“龙生于水”;《管子?形势篇》:“蛟龙, 水虫之神者也”;《洪范?五行纬》:“龙,虫之生于渊”。 鱼和龙都能行云布雨。《帝王·世纪》说: “黄帝出游洛水之上, 见大鱼, 杀五牲一醮之, 天乃甚雨”。大鱼被神话为为洛水水神。典籍中关于龙与雨水关联之记载屡见不鲜。《说苑?杂言篇》龙“乘于风雨而行”;《吕氏春秋?有始览》:“龙致雨”;古《三坟》:“龙善变化, 能致雷雨”等。在汉代以后,“龙为水物、生水、与雨水相关这一基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 鱼和龙在功能上的共通性是它们都是水生物种,都能起行云布雨之用。 (三)地位上的相通之处 前文已经提到,鱼和龙作为水生物种,都能行云施雨。在远古时代,它们都作为司雨之神而受崇拜祭祀。 在渔猎时代及农业社会早期,鱼是作为原始的司雨神出现并受祭祀崇拜的。葛洪《西京杂记》载

文档评论(0)

lifuping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