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涌泉穴:足趾趾屈时,约当足底前1\3凹陷处(足少阴肾经)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足少阴肾经)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任脉) 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足阳明胃经) 环跳: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足少阳胆经) 四肢部腧穴分经主治表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三经相同主治 手太阴肺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心包经 心/胃病 神志病 胸部病 手少阴心经 心病 神志病 胸部病 手阳明大肠经 前头/鼻/口/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三焦经 侧头/胁肋病 耳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太阳小肠经 后头/肩胛病 耳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肝经 肝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少阴肾经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阴病/妇科病 足阳明胃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胆经 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 神志病/热病 足太阳膀胱经 后头/背腰病/脏腑病 眼病 神志病/热病 躯干腧穴分部主治表 分部 主治 胸/上背(T1~7) 肺/心 上腹/下背(T8~L1) 肝/胆/脾/胃 下腹/腰骶(L2~S4) 胃/肠/膀胱/生殖器官 任督二脉腧穴主治表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督脉 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拔罐法的取穴原则: 根据特定穴的作用取穴。有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特定穴等之分。特定穴有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募穴、俞穴、交会穴、八会穴等。 (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俞)、经、合,统称为。 上井穴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用于热病;输穴用于关节痛;经穴用于治疗喘咳;合穴用于治疗六腑病证。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按子午流注规律取穴可提高疗效。 五输穴 经脉 井 荥 输 经 合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骨 束骨 昆仑 委中 拔罐法的取穴原则: (2)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即原穴。 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会相应的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原穴的主治既祛邪又补虚扶正,能使三焦原气通达。阴经输原合一,临床中可以输代原予以施治。 (3)络穴:是指在其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腧穴,即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再加任脉之络穴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脾之大络大包穴,称为“十五络穴”。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也能沟通表里二经,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即络穴既治本经病,也能治与其相表里之经病。 原络相配,又称“主客配穴”,是根据脏腑表里经络先病、后病而运用的,先病者为主则取其原穴,后病者为客则取其络穴。如表1: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之大络 大包 拔罐法的取穴原则: (4)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奇经八脉中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称为十六郄穴。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等。当某脏腑有病时,通过按压郄穴检查以协助确诊。如表2: 表2:十六郄穴表: 经脉 穴名 经脉 穴名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