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及出路初探.docVIP

节日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及出路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节日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及出路初探.doc

节日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及出路初探   相对于节日期间党报可以“放胆”大量援用新华社电讯稿,甚至动辄缩版、停刊的“潇洒”;也有别于电视节假日娱乐节目唱主角,电视剧连着播的快意,作为弱势媒体的广播实在没有这样“笑傲江湖”的资本。本在传统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广播,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加严酷。于是,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广播更不轻言放弃每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四季不断的中国节、神州日就是广播的机遇。据统计,一周双休和黄金周长假制度实行后,假日时间已占全年的1/3左右,其中节日长假、小长假就有近30天。如何充分利用假日机遇,抢占收听市场,让节假日的广播花开别样红,成为广播人苦苦探寻、不断尝试的课题。普天同庆的节假日,广播人痛并快乐着,难并求索着,累并耕耘着。      一、节日广播,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个五一小长假你如何安排啊?”“上班做节目呗,还想上哪里去!”确实,对于无数的广播人来说,四海同乐的节假日就是他们寻常的工作日,甚至比起往日更为忙碌而艰辛。节目要出新出彩,一个接一个的广播户外活动一般都安排在节假日举行。仿佛是一台永不停转的机器,永远忙忙碌碌的广播人自嘲自己是“新闻农民工”。   然而,播下的是牡丹花,收获的却是苦菜花。令无数广播人纠结的是,节假日的高付出却常常是种瓜得豆、南辕北辙。央视-索福瑞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春节期间,北京广播市场的整体收听率比节前一个月下降了30%,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降了20.8%,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下降了32.5%。2009年春节,这一情况依然如故,期间北京广播市场的整体收听率又比节前一个月下降了29.9%。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下降了28.7%,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下降了29.5%。其他节假日广播的收听状况大同小异,同样不令人乐观。   毋庸讳言,节日期间由于百姓生活节律的改变,加上电视及其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方式的冲击,广播想要保持原有的收听率甚至再掀一个收听的小高潮,确实有点似一相情愿的“单相思”。但以近30%的幅度下滑也着实让广播人触目惊心。究其原因,笔者分析以为,症结在于广播人没有认真地望闻问切,找准节假日收听市场的规律,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或一药治百病,创新不够;或病急乱投医,胡乱用药,结果难以使人满意。   (一)拷问市场,节假日谁在听广播?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每家媒体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受众人群,也有相对恒稳的市场覆盖。但这些色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因时而异,沉降起伏。媒体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脉动,以变应变,有的放矢,顺势而为,才能稳固甚至拓展市场,否则难免盲人骑瞎马。   根据央视-索福瑞公司的数据,节日期间,广播的收听市场总体来说会有一定的萎缩,但细分到各个人群则有增有减。如20岁以下人群和学生群体出现了11%的涨幅,50岁以上人群和退休人群收听比例也较平日有所增加。而21岁至40岁的中青年、白领等听众则出现了10%和16%的降幅,这说明节假日广播的主要听众在“老少两头”, 中青年、白领等人群由于生活规律的调整或寻找其他休闲娱乐方式,暂时告别广播。   (二)拷问广播,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如果说听众是广播的上帝,那么节目就是广播奉献给上帝的“礼品”。对于节日广播节目的生产,目前除了极少部分地方台存在“名抓实放”,敷衍了之,以常态节目的简单播出满足广播在“响”以外,许多电台把它作为一个展示自我的绝佳机遇,在别人“不为”时刻意“有为”,以求达到“趁虚而入”的效果。但客观地说,不少电台对节日收听市场的变化研究不够、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一相情愿,闭门造车,无的放矢,策划缺乏针对性,节目缺乏可听性,致使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产生巨大的落差。   策划不够,无必听性。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出手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节日节目不同于常态节目,要想受众愿听、爱听,必须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听众的需要,提前谋划,选准主题、强化主题,策划与之相契合和匹配的内容、形式,并综合运用新形式、新技巧、新媒体来全力表现,使节目立意新巧,面目一新。必须不拘一格,“反常”而为,以求不同凡响。因此,节日广播应围绕“日子”打“节日主题牌”;制造“乐子”打“休闲娱乐牌”;当好“地主”打“地域文化牌”; 紧贴“情字‘打’人文亲情牌”;搭建“场子”打“节日活动牌”。只有让五“子”登科,才能唱响节日广播。目前,不少电台对节日节目的策划或缺乏创新、流于一般;或缺乏深度、流于肤浅;或缺乏联动、流于单一,对听众来说无必听性的理由。   内容贫乏,无可听性。在节日节目中,娱乐休闲无疑是重要的组成元素。作为移动空间的第一媒体,音乐娱乐节目最符合广播伴随性收听的特质,制作上也相对便利些。于是乎,不少电台每当遇到节假日就打破节目的常规设置,冠以“某某特别节目”,制播天数不等的节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