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伦的文学情结.doc
英伦的文学情结
去英国时间不算短,足够我四处逛逛;精力也可以,因为访问学者没有过于具体的工作。大体说来,将近半年的时间基本上我不是在旅行的途中,就是在策划旅行。大城小镇去了不少,但总是绕不过我的“文学情结”,毕竟文学也算是本人的专业。行走,还能结合文学,听上去有些浪漫?不,我只是当它为“职业病”。
贝克街221号B
从伦敦到牛津只需要一英镑,我在网上订了车票,一大早就从城的一端折腾到另一端。可是我到早了,双层大巴还需要一个小时才开车,此时是早晨不到七点。看看地图,车站这条街的东侧就是贝克街,我走过去。
时间太早,街上也很冷清,零星有一两个溜狗的老人。这个门牌号有些怪――221号B,是后加的,因为虚拟的福尔摩斯先生太有名,干脆在这条真实的街上,添加一个虚拟人物的住所。我在街头向房间里望望,看不清什么。
想想亲爱的福尔摩斯先生当年打开门就能在这条街上看见他的小密探――那些“贝克街混混”。如今甚至专门有一个团体以此为名,成员每人都以作品中不受瞩目的那些孩子的名字命名,是很有戏剧化的组织。其实几十年来这部作品的“迷恋者”们聚集在数百家相关的协会或者专题俱乐部,究其根本可以大体分为两大阵营:“柯南道尔帮”和“福尔摩斯派”。前者深度迷恋作者,后者顶力推崇人物。两派相互否定对方的存在,一直争执不下。
遥想柯南?道尔谢世多年,福尔摩斯热还是高烧不退。那个与烟斗、鸭舌猎鹿帽、因佛内斯无袖披肩一道被符号化了的大侦探,凝聚了维多利亚时代最诱人的特质:冷峻、睿智、秩序井然,技术战胜一切、方法主导世界、理性无坚不摧。这位鹰钩鼻子的侦探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美世界的逻辑链――只消一环,便见全局。这些特质被怀旧镀上了金边,在后来人眼里仍然美不胜收。
可惜晚年的柯南?道尔风格大变,于是在《最后一案》中借“莫里亚蒂教授”之手,把福尔摩斯推下悬崖,后来敌不过读者的要求只好又在《空屋历险记》中复活,以致柯南?道尔夫人说“福尔摩斯实在是对我们整个家族的诅咒”。等到一次大战,柯南?道尔的儿子殒命沙场,这一事件大大动摇了道尔的深信科学理性推理的世界观。你能想象吗?晚年的道尔深度迷恋灵异活动,不仅理论上研究鬼魂,而且相信世界末日必将来临,甚至开设了一家出售灵异类书籍的书店,还记述他和亡子灵魂相遇的过程。
这是后话,但是知道了这些的确对我们是个打击。当年那个如同苏格兰呢格图案般整洁、优雅、纹丝不乱的理性世界在道尔心中崩塌、湮灭,一寸寸化为齑粉――粉尘飞扬,呼啸着穿过泛黄的书页,迷了读者的眼,呛了道尔的喉。这些由文学引起的公案实在难判。
不过道尔的秩序世界失衡了,我们的还得继续遵循。至少我必须起身,因为不然,严格遵循时间表的英国汽车就要开了。
拜谒莎翁
尽管是一个人,我还是决定从牛津拐个弯,专门去莎士比亚的老家看看。老实说,对于交通便利的英国来说,去那个名叫“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福镇”委实不算简单。这个名字之所以那么长,是因为“斯特拉福镇”在英国太普遍,估计就象我们这里的“太平村”、“王庄”之类。为了以示区别,自然要加上“前缀”。而我比较喜欢的一种翻译,是王佐良先生的方式,叫这里是“爱望河”,的确诗意别具。
我辗转坐上小火车,在这个世界驰名的小镇下车。据说,这里从12世纪一直到莎翁去世的17世纪几乎没什么变化。而对于我――来自日新月异、万物簇新的中国的年轻人――小镇俨然四百年来也未有太大改变。镇中心不大,零星矗立着一些15和16世纪的古老建筑,古旧的木质雕花柱梁上炫耀似的雕刻着建成的时间,典型的伊丽莎白风格的房屋看上去颓然欲倒,但房屋主人一定会拍着胸脯保证说:“几百年了,没问题!――要不要进来买些东西?”。
小镇的旅游历史很久,要知道这个英格兰中南部的小镇没什么特产,只是出了这么一个“大明星”就足够后人以他为生。早在200多年以前,整个西方已经以莎士比亚为中心形成了结合出版、印刷、书籍销售、图书馆、演出、研究、旅游等系列工作,所以目前统称为“莎士比亚产业”。
我循着地图探访莎士比亚的出生地、他晚年购买的新居,最关键是那个“圣三一教堂”。小小的教堂树木掩映,当年襁褓中的莎士比亚在这里受洗,现在就埋葬在教堂祭坛前一块石板下。后来享誉世界的戏剧大师还是有着农民式的故土依恋,在上帝面前,出生时得到认证,去世时得到接纳。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有哲理的生命循环。
想起2000年时《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选“千年一书”,备选里边有一本是《莎士比亚与现代管理》,著者只是想说明莎翁是多么具有前瞻意识,他的很多戏剧已经具备今天经济社会的意识。个案分析中说道哈姆雷特是典型的缺乏果断的现代经理人;《裘里斯?凯撒》可以作为持股人对执行者不满,然后联合倒台的典型;《李尔王》――告诫富裕的父母遗产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