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戏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电视戏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doc

论电视戏曲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电视戏曲栏目是当今电视戏曲中最为引人注目,最受观众喜爱的一种节目样式,然而,随着近年来电视产业化改革逐步深入,各级电视台频道重新定位、栏目改版频频,在市场的重重挤压下,电视戏曲栏目生存、发展环境遭到了最为强烈的冲击。本文就目前电视戏曲栏目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剖析和总结,并对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理性创新、科学营销、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电视戏曲栏目;可持续发展      电视作为强势媒体,是当代戏曲传播的主要途径。在舞台戏曲不大景气的社会环境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级电视台为弘扬民族戏曲艺术,纷纷创办电视戏曲栏目,如《梨园春》《秦之声》《相约花戏楼》等等,这些栏目立足地域特色、风格各异,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以及广大戏迷、电视观众的喜爱,成为电视戏曲一道亮丽的风景。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栏目历经始创、发展、成熟,在当前电视产业化进程中也显得步履艰难,观众的审美标准逐步提高,欣赏口味有所转变导致栏目收视率、满意度等收视指标一再出现滑坡。面对危机究竟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电视戏曲只有着眼可持续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电视戏曲栏目谋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电视戏曲栏目戏曲特性被弱化   有人戏称:“中央台戏曲栏目是打政治牌,地方台戏曲是打经济牌。”事实上,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当前绝大多数电视戏曲栏目发展模式的共同点都是没打戏曲牌。也就是说,电视戏曲形式在充分发掘戏曲魅力,发挥电视戏曲技巧功能方面进展都不大。拿一些形势大好的电视戏曲栏目为例,它们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靠的不是在完善节目内容和提高质量来为电视戏曲造势,而是借用游戏形式,将电视戏曲栏目与“擂台赛”“广场艺术”“企业文化”“知识竞赛”等进行嫁接,这种借助其他电视文艺形来促进电视戏曲栏目的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但同时也导致了戏曲栏目的戏曲特性被弱化。从整体而论,当前电视戏曲栏目的整体水平还没有上台阶,质量也不算太高,应该说,仍然处在不良运转中,还没有摆脱被淘汰的阴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在目前,电视戏曲发展还比较艰难的情况下,生存是硬道理,各级电视台始终把生存看做是第一位的,只要把栏目做好,收视率搞上去,市场效益搞上去,就称得上是好节目、好作品,就可以被打上“品牌”或者“精品”的标签,看作是对电视戏曲事业的贡献,对传播、保存民族文化艺术的贡献。这样的生存之道显然是偏离电视与戏曲联姻的初衷。   2.电视戏曲栏目节目个性被弱化   由于戏曲艺术的独特性,使得电视戏曲栏目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独领风骚。在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电视戏曲栏目也表现出小富即安,缺乏忧患意识。尽管这几年各台的戏曲栏目都在积极改版寻求形式上的突破,但“人物访谈”“名家名段”“戏曲小品”“现场参与”“竞技比赛”等固定模式仍然作为主流存在。真是“品牌”难符,从剧目和唱段来看,老是那几个剧目、几个唱段轮番上阵;从演员来看,由于电视画面的要求,老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实在让观众不胜其烦;从戏曲团体来看,由于演出市场惨淡,剧团在排演新节目上不愿投入经费,也不愿投入精力,所以节目老套、缺乏创新,让观众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撑得时间越长,节目质量越下降、制作越粗糙,以次充好,自毁声誉。另外,电视戏曲栏目克隆现象严重,在运用电视手法上更是难见高招,有时还因为电视录制的需要,使得收看效果还达不到舞台上亦真亦幻、美妙绝伦的艺术魅力。   3.电视戏曲观众收视群体在萎缩   很早以前,戏曲界就曾按照观众进剧场的动机不同,将他们分为三种类型:精英观众、普通观众、随即观众。“这种情况同样适合广播、电影、电视戏曲受众的划分,其观众也有‘精英’‘普通’‘随即’之别”。依据这样对电视戏曲栏目受众群体层次的划分和定位,大多数戏曲栏目在策划、运营、包装、改版节目时,都遵循着近似的原则――要“抓住大多数的普通观众,争取随即观众、同时有重点的尊重精英观众的欣赏口味”这样的做法在各级电视台创办戏曲节目初期得到了应用和体现,在名牌戏曲栏目中更是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河南卫视《梨园春》就是凭借这种理念大获成功:1994年它大胆推出了“戏迷擂台赛”,在众多的戏曲栏目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着不计其数的戏迷观众踊跃报名,电视机前受众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另外其它戏曲栏目刮目相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双赢。在这股强劲的梨园风吹鼓下,河南多家地市级电视台纷纷效仿,戏曲栏目遍地开花。2001年5月,洛阳、开封、安阳、许昌、濮阳、商丘首次举办了六城市戏迷争霸赛,短短两年的时间,陆续参与竞赛的电视台就达到了三十多家,中原城市电视台文艺协作体应运而生。这个协作体与《梨园春》交相辉映,把河南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推向高潮,《梨园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