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讲意境.ppt
第五讲 意 境 一、意境的哲学渊源:老庄哲学 老子哲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 象” ,但“象” 不能充分体现“道” ,因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仅是“有”,而且是“無” 。 道与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無并不是先有后失去的的无,与实在具体的有相对,在甲骨文中作“亡”。 老子的無,是那种人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但是却又确信其有的对象。无形无象,不受时空限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了统治万有的主宰。 無:无名、无限、无规定性。 甲骨文中,無被刻划为人两手曳牛尾或茅草而舞。 無、巫、舞连在一起。无是似无而人们确信其有的对象,是管辖万物,但不知住在什么地方的神灵所在,于是先民通过巫之舞以事無。 《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无降神者也。 無这个对象,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博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称之为道。 庄子的阐释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chi)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天地篇》 寓言的两层意思:第一,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言辩(概念、逻辑)更为优越;第二,这个形象,并不是单纯的有形的形象(离朱),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二、意境概念的形成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皎然《诗式》:文外之旨;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诗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王国维“境界”说 :《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①应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能引起读者多重的联想与想象。②应具有真实自然之美,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即应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的特点。④最好的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能达到“有我之境”,还能达到“无我之境”。 三、意境概念的界定 总的来说,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境:象与象外之象)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境”本身就是一个译文,原文是古印度梵文“visaya”,指人的思想维度,是对眼之所见和耳之所闻的思索,是外界物象在人脑思维中的反射,也是人的思维对外在物象的投射。不过,“境”的要义,不仅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景的客观物象的共存,而且更在于二者的共存方式。西方有汉学家认为,“境”的主客观两方面共存,其方式应该是寓主观于客观之中。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亚洲馆馆长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在谈及中国文人山水画时指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描绘,很少有仅仅再现一个外在世界的。相反,他们的描绘是对画家个人心灵的表述,这就是人格风景(cultivated landscape)”。他的cultivated一词,既指耕作,也指修养;是人对土地农田的耕作,也是人对自己心灵的耕作。 “境”、“意境”和“境界”辨析: 《说文解字》以“竟”为“境”, “竟,乐曲尽为竟”。这是从时间概念(temporal)来下的定义,指一曲音乐结束后,余韵绕梁、令人回味无穷的时段。 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传曰:疆,竟也”。段玉裁的注释是从空间概念(spatial)上进行的,在字面上指一个特定的疆域,例如音乐的余韵所散播的范围。内含却相一致,因为音乐留给我们听众的余韵,既是曲调在时间上的延续,也是在空间上的盘绕。 本雅明说,这个时间与空间的合成,就是一个时空氛围(aura),体现着独到的历史文化特征。 “境”具有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性。例如,佛家说“境由心造”和“境生象外”,其“心”涉及主观的内在意象,而“象”则是客观的外在物象。 “意境”与“境界”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意”来强调“境”中之“心”的主观性,后者以“界”来强调“境”外之“象”的客观性。前者类似于禅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后者却是可以感知的。 意境的英文翻译 加拿大卑诗大学教授叶嘉莹将“境”译为“被感知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