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遨游在感性与理性音乐之中.doc
遨游在感性与理性音乐之中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音乐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本文以肖邦夜曲为切入点,从感性、理性到交融三个方面来解释肖邦夜曲音乐语言的浪漫主义特色。
关键词:感性;理性;夜曲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在钢琴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创作的音乐优美、忧郁如歌。夜曲的创作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体现出肖邦“钢琴诗人”的气质,“他会同时快乐与忧郁,也能从悲伤一变而为狂热。正在歌唱一支幽美的咏叹调的时候,忽然会来一阵骚乱的冲动。他的人是不平衡的,常在颤栗之中,透明的、变化不定的。”[1]
一、动人心弦 忧郁如诗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具体的反映,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关于事物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而肖邦夜曲的产生正是由于这种感性认识,使他的音乐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因素。
1831年9月,肖邦抵达斯图加特的时候,得知9月7日至8日间,波兰起义的失败和华沙再度沦陷的消息,他的精神和心灵上受到双重的打击,一种无可言喻的悲痛感涌上心头。这些接踵而来的噩耗无疑在肖邦的音乐创作中注入了新的元素――戏剧性和悲剧性特征。从此,肖邦的创作无论从风格上,还是内涵上都发生了转变,忧郁、悲愤反抗的语调使夜曲充满了强烈的对比。既有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之情,又有对祖国受到压迫的反抗之情。
g小调夜曲(Op.15,No.3)虽然没有强烈的冲突对比,但是却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真实的写照。乐曲的开头“languido”,意为(由于相思而……)懒散无力的;憔悴、愁闷的,仿佛是一种女性忧郁的哀愁,又仿佛是由于祖国处在压迫中而发出的叹息之声,作曲家不能拿起武器来反抗,只能把这种情感通过钢琴来抒发对祖国的忧虑。难怪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在乐曲的第89小节标着“religioso”,意为宗教般的虔诚,使旋律在圣洁而平静的歌声中结束,表现出作曲家无助、痛苦的心灵。
#c小调夜曲(Op.27,No.1)是悲剧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著名篇章,作于1835年,是肖邦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的,乐曲的开头写着“sotto voce”意为轻声的;弱声的,加上小调的运用,像是诗人孤寂的沉吟,乐曲的中段右手的八度和左手的三连音的运用,体现出作者动荡不安的焦虑情绪和悲痛的主题,使中段与第一乐段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肖邦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心弦、忧郁如歌的篇章,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从以上两首夜曲中可以看出其浓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别林斯基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曾写道:‘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的……’”[2]正是源于肖邦“远在他乡,祖国沦亡”这样的感性认识阶段,才有了夜曲中对祖国的忧虑、对亲人的怀念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具有忧郁、悲情性的内涵特征。
二、惟妙惟肖 宽广如歌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综合。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肖邦的夜曲就是把对感性认识加以综合梳理,然后运用科学缜密的理论知识加以创作使夜曲在风格与结构上达到统一与对比的原则,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这种理性的思考就是夜曲整体结构发展的主导原则,从而表达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旋律是它的灵魂,理性的创作手法使乐曲旋律倾向抒情。而肖邦作为旋律的创作大师,更是把旋律抒情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肖邦旋律的风格特征源于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
1.旋律音调的宣叙性与朗诵性。斯拉夫人分为西斯拉夫人(波兰的西部、捷克和斯洛伐克东部)、东斯拉夫人(波兰东部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南斯拉夫人(波兰南部主要在巴尔干半岛),由于斯拉夫民族的地理位置,其旋律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肖邦就是深受斯拉夫民间音乐的影响,造就了他的旋律为什么像是在说话,同时具有歌唱那样的表现力。
2.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融
肖邦的夜曲中,歌唱性的旋律与器乐性的旋律相结合,综合了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同时受到意大利歌剧优美如歌的旋律的影响,创作而成。运用歌唱性的旋律,即人声的演唱更能巧妙的体现出“悲”的意味。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调性转换频繁,常在上下三度转调,这在肖邦的夜曲中显露无疑,通过小调与大调的相互交替,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和对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压迫中,反抗、无奈、叹息的情绪神形兼备的表现出来,由此形成肖邦独特的风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有一次在与朋友们谈话时说道:“真是难以理解,肖邦一个人怎样会兼有两种非凡的才能:最伟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