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点.doc
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点
摘要:陕北信天游是大西北人民用丰富的生活积淀、人生阅历谱写出的最淳朴、最厚重的一种民歌艺术形式。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热烈的风格和高亢嘹亮的旋律,深得人们的喜爱。同时,信天游也是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情感最直接、最朴实、最优美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语言特点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的反映。陕北民歌种类繁多,信天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北部和与之相接的宁夏及甘肃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已有千年历史。它苍茫、恢宏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大西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本文试对信天游的语言特点做一些探讨。
一、语言自然、质朴、生动、形象。
信天游大多是劳动人民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多为即兴编曲、并随情境随即兴演唱,它的语言自然、质朴,大多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正因为如此才让人觉得它显得尤为真实,具有一种天然之美。如《兰花花》中的歌词:“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语言纯朴生动,犀利有力,强烈地表达出兰花花的爱和恨,成功地塑造出兰花花这一封建时代叛逆女性的形象。又如:“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羊肚子手巾脖子上围,不是我那哥哥再是个谁。”歌词逼真描述了女子对自己心上人盼望的焦急心情,是真实情景的完全再现。这些朴实、口语化的语言,将劳动人民的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信天游语言的形象生动还体现在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上,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比喻与夸张。比喻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夸张则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无论是比喻还是夸张,其目的就是把生动的艺术形象突现在听者的面前,让你看得见,让你摸得着,有最直接的感受。如在歌词“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锤锤。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中就是比喻的运用,在歌词 “想哥哥想得心花乱,后半晌想起吃早饭,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想哥哥想得迷了窍,压和劳搬回个铡草刀,差点把妹妹的手铡了。”中就是夸张的自如运用。
在信天游的歌词中,还常常用到比兴的艺术手法,上至自然环境、下至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无不包含着比兴手法的渗透。往往在上句歌词中采用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从而映衬出下句歌词所要具体、真切诉说的情感内容。例如,“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翻山越岭走三边”,由黄土高坡的地势复杂、环境恶劣,广阔无垠、沟壑难填、山坡连绵无比,引出翻山越岭走三边的兴,展现出西北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为了理想跋山涉水的奋斗与拼搏场景。“山丹丹开花呦,那个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则由红艳艳的山丹花,展现大西北人民对浪漫景色的向往,从而由此引出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的热切盼望与人民对党、对国家发自内心的拥护之情。
二、歌词中大量运用陕北的地方方言、土语
信天游的歌词中大量运用陕北的地方方言、土语,这样更生动地突出了陕北地方风格,增强了歌曲的地方色彩和音乐的趣味性。如《骂媒婆》:“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捣灶鬼”、“两头扇”的形象运用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势利的媒人的厌恶之情,“耳朵软”则是对见钱眼开,不顾一切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父母的责怪。
信天游方言的运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方言读音上。如在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中,“咬”(yao)方言读“niao”,“山”(shan)方言读“san”,“下”(xia)方言读“ha”,“我”(wo)方言读“nge”。特别是“我”和“人”的发音(陕北地区的方言偏重鼻音,韵母以“n” 结束的字音都发成“ng”)是陕北民歌中最显着、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字,这两个独具地方语言特色的字的发音使信天游歌曲的陕北味顿时就显现出来了,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陕北气息。
三、叠词、衬句的独特运用
叠词也是陕北民歌信天游歌词中最显着的特色之一,充分体现了信天游歌词的传神风格。叠词是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双音节叠音,叠词的运用会形成一种音节、音响上的旋律感和音乐感,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让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从而极大地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山丹丹那个开花红艳艳”、“圪梁梁”、“蛋壳壳”等,充分体现了大西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