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访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探访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时值正午,阳光灼人,满目都是接天的黄沙,当我开始抱怨被“拐骗”到这穷乡僻壤时,车子刚好开上一个坡顶,两只鹅喉羚顿时映入眼帘 普氏野马生活在荒漠戈壁地带,食物和水源原本就缺乏,还要面临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人类的捕捉无疑雪上加霜,致使普氏野马几乎灭绝 开矿严重影响了卡拉麦里猛禽的繁衍生息,从保护区核心区穿过的216国道也成为有蹄类动物的“杀手”,每年丧命车轮的动物不在少数 盛夏时节,我来到位于北疆的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o区,保护区的名字源于卡拉麦里山。“卡拉麦里”是哈萨克语,意为“黑油油的山”,因这里的低山、丘陵的岩石以黑色岩层为主而得名。卡拉麦里山的东部是戈壁,西部则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这片本是荒漠戈壁的区域,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因此成为中国难得的观兽胜地,一旦走近卡拉麦里,大大小小的动物粪便和脚印便随处可见。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多种野生有蹄类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金雕、猎隼或伫立于孤峰之巅,或翱翔长空;秋天,集群于此地的沙鸡铺天盖地,上百只迁徙的猛禽划过天空,壮观而震撼。但这里同样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年来的矿产开采大潮,使得卡拉麦里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当时,我还是一名疯狂的“鸟人”,想到北疆布尔津和喀纳斯一带寻找和拍摄一种心仪的鸟类,途中需要经过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那天,我和同伴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出发,沿着东线的216国道行驶,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卡拉麦里 与鹅喉羚狭路相逢荒漠上的意外之喜 在216国道的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行走,一路上几乎看不到河流和湖泊,眼前一派荒漠景象。时值正午,阳光灼人,满目都是接天的黄沙,稀稀拉拉的梭梭、锦鸡耳、红柳等灌木趴伏在地面上。隔一段路程,便看到一个个黑黝黝的山包,山包经过多年风蚀,层层山石被剥落得如刀片一般锋利,其上寸草不生 被高温炙烤的大地升起扰动的气流,平坦而干燥的地面反射出的强光让人心烦意乱,人不得不眯着眼睛才能向外看。同行的前《金陵晚报》记者韦晔一路上都在说,路边随时有可能看到鹅喉羚和野驴,所以我努力让自己保持警觉状态 韦晔自幼在新疆北屯长大,我和他是在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拍摄亚洲象时认识的。由于都喜欢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好朋友。这次他要回家休假,便邀我一同前来,有一个当地人做向导,我自然十分高兴 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是一个长方形,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20~40公里,整个地形东高西低。保护区内生境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丘陵位于保护区北部,荒漠戈壁则位于卡拉麦里山与丘陵之间 然而,过了许久,我仍没看到韦晔所说的鹅喉羚和野驴,充满期待的心情在得不到释放的情形下,变得异常糟糕,当我开始嘟嘟囔囔抱怨被“拐骗”到这穷乡僻壤的时候,车子刚好开上一个坡顶,路边的两只鹅喉羚顿时映入眼帘。车停下,我们摇下车窗玻璃,将两只镜头伸出窗外,快门声随即响起 对于不速之客的突然到访,两只鹅喉羚只是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我们。眼前站立着的是一只雌羚羊,身旁跟着一只幼崽,在打量我们的时候,幼崽躲到了母亲的身后,母亲则横着身子挡在幼崽前面。雌羚羊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它伸直脖子,警惕地看着我们,可爱的黑色小尾巴也立了起来,一圈圈地甩动着,还一边拉着粪粒儿,似乎随时准备夺路狂奔。静默了一会儿,雌羚羊似乎发现我们没有敌意,便护着孩子,慢慢地踱着步子,渐渐消失在一个土坡后面 “怎么样,满意了吗?”韦晔得意地笑着说。这的确是难得的惊喜,对于喜欢野外和鸟类的我来说,看到美丽的鸟儿已经足够欣喜,如今看到更加珍稀和难得一见的野生哺乳动物,早已喜出望外 “这就是鹅喉羚?怎么看都像普通的黄羊啊。”看着韦晔得意的神色,我不搭茬地问道。韦晔接过话:“是啊,我们当地就叫它黄羊,这两种动物很类似,只是鹅喉羚在发情期时,它的喉部会变得肥大,就像鹅的喉咙一样,所以人们才叫它鹅喉羚。其实识别鹅喉羚的最好方式是观察它的尾巴,鹅喉羚的尾巴比普通黄羊更长一些,所以它也被叫做长尾黄羊。” 听完韦晔的解释,我恍然大悟。第一次见到鹅喉羚,我的心情立马开朗起来,全神贯注地看着车窗外的沙地,期冀有新的发现,而韦晔早已司空见惯,于是继续向我介绍当地的野生动物 重归故土的普氏野马在严酷的环境中命运多舛 除了鹅喉羚,一路上韦晔念叨最多的就是普氏野马了,这是世界上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野生动物之一,全世界的普氏野马不足1500匹。上世纪70年代,普氏野马在野外几乎灭绝,现在已经通过人工繁殖和野放,再次回到了这片荒原之上,216国道上的普氏野马也已成为北疆旅游南线上的一道景观 如今在卡拉麦里,普氏野马很容易见到,在一片发红的荒漠地带,远远就看到几匹野马站在路边低头觅食。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