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旭东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论文.doc
唐旭东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论文
.. 【关键词】 唐旭东;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在继承叶天士、王旭高等历代名医治疗肝病方法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应根据患者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施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组方遵扶正、祛邪、调理气血三大原则,以清热利湿法贯穿始终。笔者有幸师从唐教授,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乙肝的临床经验整理于此,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的两个关键
1.1 湿热毒邪是发病根本 慢乙肝属中医学“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而乙肝病毒属中医“疫毒”范畴。唐师认为,慢乙肝的基本矛盾是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低下),为内因,湿热疫毒(乙肝病毒)是外因,..外因作用于内因就产生了现阶段主要矛盾(病理改变)。湿热蕴结是慢乙肝的发病基础,湿与热互结具有如油入面、缠绵难分、易于弥漫、盘根于气分、浸淫于血分的特点。作为病因,湿热致病多为隐袭,不易被发觉,一旦发病,则胶固难除;作为病理产物,又具有上蒙下注的特性,能累及多个脏腑,病变主要损伤肝、脾、肾,湿热羁留又易伤气耗阴,导致正气亏虚。该病多通过外湿→内湿→湿郁化热→湿热交阻→气机阻滞→血瘀→湿瘀交阻→正虚邪恋的致病途径发展。因湿热蕴藉于内,必致肝木气机抑遏,上不能运脾胃,下不能疏肠道。一旦气机失调,则气、火、痰、湿、瘀又可相因为患,所以,往往迁延难愈。
1.2 正气不足是病理基础
在慢乙肝的病理变化中,正气不足是其基本病机。因湿热之邪(实邪)具有两重性,湿盛可伤阳伤气,热盛可伤阴动血,故既可导致患者出现阴虚方面的变化,如肝肾阴虚、血虚等;又可出现阳虚方面的变化,如脾肾阳虚、气虚等,这与肝“体阴用阳”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慢乙肝患者常表现为肝体不足而肝用有余。所谓“体”不足,即肝阴(包括血液、津液)亏损;所谓“用”有余,即表现为肝热、或肝燥、或湿热蕴结,有余之邪乘伐脾胃,耗劫肾阴,遂致脾肾气阴两虚证候。正气不足,御邪无力,致湿热之邪内侵,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或因湿热之邪久羁,损及肝脾,伤及气血,损耗阴阳。在气血阴阳不足之中,又以气虚为最主要、最常见,因而临床上乏力、不耐疲劳、纳差等症状最为常见;在气虚的基础上又可出现气阴两虚、气血不足、阳气偏虚等。正气不足,无力抗邪外出,致湿热内困,滞留日久,正虚邪恋,形成慢乙肝的病理特征。
由于湿热毒邪是发病的关键,并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病理发生主要属于邪实,但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又使邪实与正虚错杂,导致肝脾两伤,病及于肾,表现肝肾阴血虚耗或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元气之根,元气须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和滋养,通过三焦布于全身。慢乙肝患者多免疫功能低下,与久病伤损、元气衰惫密切相关。
总之,唐师认为,在病机上,慢乙肝既有实的一面,又有虚的一面。由此提出,正气不足是慢乙肝发病的基础,湿热疫毒之邪(乙肝病毒感染)则是发病之根本,论治慢乙肝必求此二者。
2 治疗原则上的一条主线
唐师根据该病病机特点,提出祛邪(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补益脾肾)、调理气血相结合的基本治疗原则,强调应以清热利湿法为治疗主线贯穿疾病始终。唐师的论述与吴又可对“疠气”的描述颇为相似。从中医病因理论着眼,慢乙肝的病因当属“疠气”范畴,其病邪属性为湿热,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侵袭,胶固难解,损及肝脾,伤及气血阴阳,并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正邪盛衰演变的复杂病理格局。因此,临证应针对湿热疠气这一关键,采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以祛除病邪为治疗要点。又因湿性粘滞重着,湿热稽留,祛邪当如抽丝剥茧,未可冀一役以收全功,当谨守病机,将清热解毒利湿之法贯穿于治疗全程中,使湿化热清,病邪渐祛,机体得以康复。即使在病情迁延期,患者湿热之象不显,亦当谨守此法,一以贯之,并对无症状可辨的慢乙肝,也坚持对湿热之邪的祛除,强调祛湿务尽,正如张子和所谓“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
3 治法上的四个方面
3.1 清肝法
湿热之邪入里客于肝经,肝气郁而化热,则为肝经有热证。此为肝火之轻者,故予清法。因肝为刚脏,主升、主动,湿热邪毒内盛,易表现肝胆湿热或肝胆火旺。患者常有口苦、口干、目赤、胸胁热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甚则颜面长疮等,故早期或体质强壮者,注意先运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之法,千万不可只重补而少清。临床常用龙胆草、牡丹皮、栀子、黄芩、竹叶、连翘等。针对毒邪的病机特点,清热解毒、化湿解毒为常用、必用之法,根据湿、热之偏重,或苦燥、芳化、渗利,药用黄连、黄芩、藿香、白豆蔻、茯苓、车前草;或苦辛泄降、苦寒燥湿,选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或加黄柏、栀子、龙胆草等;解毒之品如鸡骨草、垂盆草、板蓝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连翘等为求本之治,此类药物较之黄连、黄柏、龙胆草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