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高粱组培再生的基因型差异及其机制研究论文
JIlll1 1 III ll Illl IIII UI
Y1
804370
forMaster
Dissertati。n
MechanismFor
VariationandAssociated
Genotypic
TissueCulturein
FrequencyDuring
Regeneration
Riceand
Sorghum
of
UndertheSuPervision
ProfessorTao物ezhi
By
ZhangXiangling
andLifeSeience
Chemistry
Collegeof
Normal 321 iang,China
Zhejiang University,Jinhua004,Zhej
10
May,20
摘要
水稻、高梁组培再生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机制研究
摘要
水稻是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的组织培养
再生始于1968年,到目前为止,已有部分品种水稻建立了良好的再生和遗传转
化体系,如日本晴、中花11和卡萨。但许多有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价值且种植
面积较广的粮食品种,其利用成熟胚诱导的再生频率却很低,转基因培养体系的
建立较为困难,如中国的籼稻品种93.11。本实验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水稻模式品
种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成熟胚诱导和分化各个时期中愈伤基础生理水平的差
异,对籼稻93.11再生率低于粳稻日本晴的可能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
果如下:
1)两个品种间愈伤诱导率差异明显。93.11的平均诱导率是32%,而同本晴的诱
导率则高达78.48%,是93.11诱导率的近2.5倍。成熟胚在诱导2周后,日本
晴的愈伤较多且大;而93.1l的愈伤很少,也较小。
2’)不同品种诱导出的愈伤生长速率明显不同,代表愈伤活性的愈伤增重量差异。
将成熟胚诱导2周获得的愈伤进行继代培养,2周后称重,每克93.11愈伤增
重量为5.98克,而每克日本晴愈伤则增重量为8.98克。
3)来自不同品种的愈伤中各类氮含量差异变化不同。日本晴各个时期的总氮和
氨态氮含量均比93.11高,在诱导时期为一个月时差异最明显;在分化25天
1。
以前,硝态氮含量也高于93.1
4)不同品种组培产物的蛋白含量不同。在细胞代谢水平上,通过对可溶性蛋白
含量的差异分析表明,在愈伤诱导1个月至分化15天时,日本晴的可溶性蛋
白含量高于93.1l。
高粱是全球第五大禾谷类作物,具有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等多重抗
性,是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饲料作物,也是酿酒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摘要
尤其对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高粱与其他重要作物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总抗氧化能力与OSAHS及OSAHS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pdf
- 氧化稀土、山梨醇衍生物成核改性抗菌PP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pdf
- 氧化应激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血管内皮祖细胞影响的研究.pdf
- 氧化应激对仔猪精氨酸代谢和需求特点的影响及机制研究.pdf
- 氨化银合欢对南江黄羊瘤胃发酵和生产性能的影响.pdf
- 氧化魔芋葡甘聚糖的免疫功能评价.pdf
- 氨基酸衍生物铜Ⅱ、镍Ⅱ配合物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及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研究.pdf
- 氨茶碱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及重塑影响的研究.pdf
- 氨氮对稀有鮈鲫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毒性效应研究.pdf
- 氮、凋落物及其次生代谢物质添加对土壤有效性氮的影响.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