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借教材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并感受、把握课本素材的中心,使之应用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以达到分析表述课本素材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课本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使作文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目前状况分析】
不过一提起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写作文难,写作文难,提起写作文心里就烦。”其实这是一种畏难情绪在作怪。写作文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学习语文同样也重在积累,字要积累,词要积累,句要积累,写作文的素材更要积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素材的积累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擅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服务。因此,应指导他们在作文训练中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我在给学生的评语中有这样的话:“作文只有回归了人文,回归了语文课本,走近了作家,回归了咬文嚼字,才算是真正的作文。”不知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教师稍作点评:前一首词是词人在少女时期写的,因而格调欢快明朗;与此不同的第二首词是在南渡之后写的,在“卷帘人”丝毫没有感知的景物的细微变化中,倾注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无限情意,实际上,这首词还隐约的表现了她的相思离别之情,“浓睡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等句都富有暗示性,正如黄了翁在“蓼园词选”称的“短袖中藏无限曲折”。“绿肥红瘦”更是千古佳句。
(多媒体展示学生仿写的两首词)
常记酒店日暮,喝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屋,误至垃圾深处。呕吐,呕吐。惊起苍蝇无数。 学生甲 《如梦令》)
学校考试无数,学生应考有术。深夜答案书,误被父母擒住。好苦,好苦。明日考试没谱。 学生乙 《如梦令》)
教师稍作点评:这两首词均是学生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后填的较成功的词。第一首讽刺酒鬼喝醉后误入垃圾坑,弄得蓬头垢面,真是让人“呕吐”,最后一句“惊起苍蝇无数”则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而多有警示作用。第二首则直接批判一些学校考试的佳句,开头两句点明了无数次考试也使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注意这不是正面的东西,而是如何作弊的技巧。晚上回家翻答案书直接抄写答案书,却被父母看见,真是“苦”啊,这样,第二天的考试肯定没有谱。实是批评不学无术的学生,同时也对学校教学工作中重应试教育的局面进行了较隐晦的批评。可见这两首词都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
教师点拨:学生的这两首词填的比较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作文语言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文的素材。那怎样让课文素材在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呢?
二、资源共享
结合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片段,分析如何巧用课本内容作作文素材,让作文出彩呢?
例1《从阴影走向阳光他们不愿留在朝廷的阴影中,于是他们放逐了朝廷去寻找自己的阳光。南山下,东篱边采菊的五柳先生,登皋舒歌,临清流赋诗,觉今是而昨非,只因为富贵非其愿,帝乡不可期。那徐歌吟唱的梅妻鹤子,不知在哪深山白云中,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一脉风景,让人生疑了多少天上人间。他们的诗章,随淡淡泉水,随习习古风,亘古不息。只因为他们走出阴影,寻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阳光。有一位才华横溢、千秋盛传的诗人,在元丰五年,在黄州建起了雪堂于东坡之上。面对那如笼一般的黄州,他无奈过,徘徊过,悔恨过,想归隐,又想低靡过。可那一轮山高月晓,照亮了一舟吟唱抒情的游子,可那一水冷清的赤壁打开了游子的胸怀,任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气概油然而生;可那一方小小的黄州,让苏轼对千古风流人物长笑,一樽还酹江月。他从阴影中走出,他被朝廷放逐了,他也放逐了朝廷,但他笑对人生,即使伤痕累累、壮志难酬,也丝毫不能动摇他顶天立地的气概。永垂不朽的,未必就是英雄。淡看成败的,未必就是英雄。只有在精神世界的生死一线时能转变观念,从阴影走向阳光的,才是英雄。在江山如画的一时多少豪杰中,苏轼堪称英雄。就在大宋将他困于一方破败的黄州时,他以精神的转变扭转乾坤,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从此,他写下了“竹仗芒鞋轻胜马”,写下了“杜宇一声春晓”,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下了他生命中最高亢的绝唱。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