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 蒋勋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或文化史上都像一则神话。 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和辽宁博物馆各有一卷〈萧翼赚兰亭图〉,传说是唐太宗时代首席御用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但是,大部分学者并不相信这张画是阎立本的原作。 然而萧翼这个人替唐太宗「赚取」〈兰亭序〉书法名作的故事却的确在民间流传很久了。 唐代何延之写过〈兰亭记〉,叙述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四处搜求墨宝真迹,但是始终找不到王羲之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在绍兴城南,东晋穆帝永和9年(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王羲之和友人战乱南渡江左的一代名士谢安、孙绰,还有自己的儿子徽之、凝之一起为春天的来临「修禊」。「修禊」袚除不祥邪秽的风俗,也是文人聚会吟咏赋诗的「雅集」。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初春,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山水佳境,包括王羲之在内的四十一个文人,饮酒咏唱,最后决定把这一天即兴的作品收录成《兰亭集》,要求王羲之写一篇叙述当天情景的「序」。据说,王羲之已经有点酒醉了,提起笔来写了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成为书法史上「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收录在《古文观止》中的一篇名作,一向被认为是古文典范。 这篇有涂改有修正的「草稿」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死后,据何延之的说法,〈兰亭集序〉这篇名作原稿收存在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是书法名家,还有许多墨迹传世。他与同为王氏后裔的慧欣在会稽出家,梁武帝尊敬他们,建了寺庙称「永欣寺」。 唐太宗时,智永百岁圆寂,据说,还藏在寺中的〈兰亭集序〉就交由弟子辩才保管。 唐太宗如此喜爱王羲之书法,已经搜藏了许多传世名帖,自然不会放过「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何延之〈兰亭记〉中说到太宗曾数次召见已经八十高龄的辩才,探询〈兰亭〉下落,辩才都推诿说:不知去向! 唐太宗没有办法,常以不能得到〈兰亭〉觉得遗憾。大臣房玄龄就推荐了当时做监察御史的萧翼给太宗,认为此人才智足以取得〈兰亭〉。 萧翼是梁元帝的孙子,也是南朝世家皇族之后,雅好诗文,精通书法。他知道辩才不会向权贵屈服,要取得〈兰亭〉,只能智取,不能胁迫。 萧翼伪装成落魄名士书生,带着宫里收藏的几件王羲之书法杂帖,游山玩水,路过永欣寺,拜见辩才,论文咏诗,言谈甚欢。盘桓十数日之后,萧翼出示王羲之书法真迹数帖,辩才看了,以为都不如〈兰亭〉精妙。 萧翼巧妙使用激将法,告知辩才〈兰亭〉真迹早已不在人间,辩才不疑有诈,因此从梁柱密函间取出〈兰亭〉。萧翼看了,知道是真本〈兰亭〉,却仍然故意说是摹本。 辩才把真本〈兰亭〉与一些杂帖放在案上,不久被萧翼取走,交永安驿送至京师,并以太宗诏书,赐辩才布帛、白米数千石,为永欣寺增建宝塔三级。 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述辩才和尚因此「惊惋寻卒」。「惊」是「惊吓」,「惋」是「惋惜」,辩才被萧翼骗去〈兰亭〉,不多久,惊吓遗憾而死。 何延之的〈兰亭记〉故事离奇,却写得平实合理,连萧翼与辩才彼此唱和的诗句都有内容记录,像一篇详实的报导文学。 许多人都认为绘画史上的〈萧翼赚兰亭图〉便是依据何延之的〈兰亭记〉为底本。 五代南唐顾德谦画过〈萧翼赚兰亭图〉,许多学者认为目前辽宁的一件和台北的一件都是依据顾德谦的原作,辽宁的一件是北宋摹本,台北的一件是南宋摹本。 唐太宗取得〈兰亭〉之后,命令当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临写,也让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欧、褚的临本多有书家自己的风格,冯承素的摹本忠实原作之轮廓,却因为是「填墨」,流失原作线条流动的美感。 何延之的〈兰亭记〉写到贞观23年(公元649年)太宗病笃,曾遗命〈兰亭〉原作以玉匣陪葬昭陵。 何延之的说法如果属实,太宗死后,人间就看不见〈兰亭〉真迹,历代尊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只是欧阳询、褚遂良的「临本」,或冯承素的「摹本」,都只是「复制」,〈兰亭〉之美只能是一种想象,〈兰亭〉之美也只能是一种向往吧! 〈兰亭〉原作真迹看不见了,一千四百年来,「复制」代替了真迹,难以想象真迹有多美,美到使一代君王唐太宗迷恋至此。 汉字书法有许多工整规矩的作品,汉代被推崇为隶书典范的〈礼器〉〈曹全〉〈乙瑛〉〈史晨〉也都是间架结构严谨的碑刻书法。然而东晋王羲之开创的「帖学」却是以毛笔行走于绢帛上的行草。 「行草」像在「立正」的紧张书法之中找到了一种可以放松的「稍息」。 〈兰亭〉是一篇还没有誊写恭正的「草稿」,因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书写的随兴、自在、心情的自由节奏,连思维过程的「涂」「改」墨渍笔痕,也一并成为书写节奏的迭宕变化,可以阅读原创者当下不

文档评论(0)

ghwes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