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密清朝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
解密清朝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儿
※罕见家书见证清朝买官秘史
两次花钱买官、上任后的工作日记、通讯录、返乡财产清单……
几封清朝中后期的家书、清单,记录了南漳一大户人家的经历,见证了清朝中后期的买官秘史。
这些家书距今已有150多年。昨日,襄樊收藏家熊新发,向记者展示这些珍贵的藏品。
百年家书讲述买官秘史
记者昨在熊新发的家中,目睹了这些保存完好的家书。
其中一封与妻书写到:“前者开银四千两,犹恐不及,三千五六百亦可。且看藩宪何如,倘若批准,即辅。十月进京,贤妻九月内将银两寄来,以便夫用。”家书的落款日期为:咸丰八年(即1859年,记者注)正月初九。
熊新发说,这封信表述很明确,说写信人为买官已花费4000多两银子,但一直没有结果,要妻子再寄3000多两银子,买下县令官职。
县官日记再现清朝案情
卷宗显示,同治5年(即1867年,记者注)前后,周昆山花7000多两银子后,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新政县县令。
周昆山上任后,写下很多工作日记,详细记载了他的断案过程。
现存的日记记录,其时间跨度在同治5年至7年期间,涉及凶杀、敲诈、通奸、抢劫等案件。
日记行文流畅,字体清新典雅,有些重大案件还有红色手印批示。
日记显示,在同治5年6月17日,新政县发生杀人案,张氏兄弟因家事反目,弟弟杀死了哥哥。周昆山在日记中批示:“母责任,甘服罪,为此泣怨。”
熊新发说,该日记记载了大量的地方事件,过程详尽,是研究晚清基层政权极为珍贵的个案资料。
解甲归田罗列“财务清单”
多年后,周昆山解甲归田,罗列了个人财产,财产清单共有6页。
记者看到,清单除了“共收官宝八锭,碎银三封,总共重四百五十七两六钱八分”,还有各式衣物上百余件。
熊新发说,从这张清单上看,除衣物比较多外,周昆山所得银两并不多,“这个县令还算清正廉洁。”
愿将家书赠给周家后人
这些珍贵的家书从何得来?
熊新发介绍,4年前,南漳县花庄乡周湾村村民周洪拆老房时,挖出一棕色石坛。坛内装有许多已经泛黄的宣纸,纸上有小楷字,盖了印戳。
周洪慕名找到熊新发求教,并找多名专业人士鉴定,大家一致认为,这些卷宗是周家的“秘史”。
经查看,“秘史”的主角,是咸丰年间河南省原新政县县令周昆山。
熊新发买下了这些卷宗,其中包括60多份地契、50多份工作日记、10多封家书。
熊新发告诉记者,自他买下这些家书以后,不断有收藏爱好者出高价购买,但他都予以拒绝。
熊新发了解到,周家的后人已移居美国。他说,希望能亲手将家书赠送给周家的后人。
家书真伪尚需权威鉴定
襄阳区档案局副研究员王力明认为,这些家书属民间收藏品,真伪尚需文物部门鉴定。
王力明表示,若鉴定为真品,这将是襄樊首次发现如此齐全的清代私人档案,在国内实属少见。
※独家秘史:清朝及民国的地产开发商
乾隆年间,天津有位个体开发商,姓丁,叫丁予范。乾隆十六年(1751年),丁予范在天津县城(当时天津还是县,不是市)刘家胡同二道街买了一块地,盖了一处四合院,这四合院占地近一亩,盖了10间房,连买地带盖房,花了丁予范180两银子。丁予范盖这套四合院的目的,就是想高价卖掉,哪知没人买,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低价出手,卖了177两银子。丁予范丁老板花了几年工夫,倒赔了几两银子。
到了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又出了位个体开发商,姓任,叫任秀坡。任老板比丁老板精明,他花200两银子,把丁予范在刘家胡同二道街开发的这套四合院接了下来,加盖一间客房、一间门楼、三间书房、三间板房,院子中间用一道月亮门隔开,本来一望到底的低级四合院,变成了前后两进的高档四合院。任老板为改造这套四合院,花了150两银子,加上当初的购买成本,总共投资了350两,可他最后卖了多少钱呢?整整600两,净赚250两。
更厉害的一位个体开发商是同治年间北京宛平县的缪子集缪老板。缪老板慧眼识珠,在同治十年(1871年)农历八月,瞧中了北京城区西坊二铺大马神庙西头一套四合院,当机立断,花150两买了下来。然后他一不翻建,二不装修,只在大马路口贴了很多张小广告,就拉来很多买主。他让买主竞价,最后竟然按600两的高价卖了出去,不考虑税费的话,净赚450两,利润是成本的3倍!
有人说,这个缪子集缪老板并没有真正去开发,不过把房子倒一倒手,所以不是开发商,是炒房客。其实过去没有大规模的开发企业,开发商们既不注册,也不需要办公地点,跟炒房客常常是一体的:开发赚钱时就开发,炒房赚钱时就炒房,一个人,两种身份。
有句俗话说得好:形势比人强。房产开发这一行是赚是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和时局。一个典型事例:民国时候,天津英租界的房子原本供不应求,一些开发商赚了大钱,忽然有一天,咱们中国人占领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天津英租界跟着人心惶惶,洋人也跑路,遗老也跑路,这儿的房子马上没人要了,房价大跌,入局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