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国际会议报道的语言准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大国际会议外事报道的语言及心理准备 刘爱军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圈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落户中国,一些中小城市也成为国际会议的热门举办地,这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促成国际会议外事报道成为各大都市报一个新的重要的采访报道领域,在媒体外语类人才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普通的都市报记者如何利用英语与外国人士交流,获取新闻信息,完成报道任务,成为一个国际会议报道记者的重要课题。 本文作者曾多次参与世界媒体峰会、达沃斯夏季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采访了诸多国外人士,对国际会议采访的语言及心理准备有所心得。 英语是工作语言,必须使用英语采访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据1986年统计,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近四亿,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人都讲英语。另外,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共计约有八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 正是基于这种独特的语言优势,每次国际大型会议,虽然来宾众多,国籍五花八门,但是大会的工作语言只有英语一种。2007年9月,从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登陆大连,到2009年,隔年再次举办,每次都有超过1000多位国外政要、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媒体记者参加会议,尽管会议提供了同声传译等便利条件,但是抛开同声传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新闻统稿泛泛而谈等这些客观因素不提,有经验的记者们都知道要想得到独家、新鲜、与众不同的新闻素材,就必须进行“独自战斗”,也就是亲自对采访当事人。 亲自采访就必须使用英语,在中国这个英语被高度重视国家,几乎每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受到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在采访国际会议时,这些语言教育也到了该发挥作用的时候。2007年9月6日,在首届夏季达沃斯开幕当天,当其他媒体还什么动作时,记者首先用英语自报家门,采访了参加会议的英国《独立报》记者哈米什·麦凯伊,在采访中,记者又意外地和他一同来参加会议的妻子见面,得知他的妻子,既是牛津大学艾克斯特尔学院的院长弗兰西丝还是本次达沃斯论坛的召集人之一,于是《夫妻同赴大连达沃斯》的鲜活报道顺势而出,而此时其他媒体的同行们还没有进入“国际采访”状态。 好的英文还能帮助记者掌握采访对象独有信息,当时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妹妹、时任渣打银行亚洲区总裁的曾璇走出会场时,用英文对英国同事小声说了一句:“哎呀,我以前以为我的中文还不错,可是今天呀……” 当时,尽管周围的中国记者不少,但是只有记者听到、听懂了这句,这一独有细节在随后的人物消息中又起了点睛的作用。 有时记者还被其他媒体同行征用为临时翻译,中英对话间,不但省了采访环节,还获得了信息,所以用英语采访好处多多,为什么弃之不用? 言为心声,先过心理关 在国际会议中,采访外国人士不可避免,但是很多中国记者担心自己口语不准,听力不佳,生怕在采访中露怯、丢丑,不敢大胆地使用英语进行采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有英文采访教学背景的新航道教育集团总裁胡敏就曾说:“我过去看到许多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大多是低着头看稿子、眼睛不敢正视被采访者,这是很大的缺憾。这时,你的英文好坏还在其次,首先你在心理上就显得不自信,这给中国记者的形象大打折扣。在我国记者队伍中能真正做到用英文流利采访的比率的确不高,但你的形象是阳光积极的,你能用自信、温暖的眼神注视对方,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缺乏自信是大多数中国人说外语的通病,另一位中国知名口译专家也曾对症下药,说:“我在这里是为了完成翻译任务,使谈话双方相互沟通,而不是在炫耀自己的语言水平,在场的人没有人注意我的表现。”在极为庄重的口译现场,翻译都能如此宽以待己,放松心态,那么只是获取有用信息,环境相对宽松的新闻记者就更没必要和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劲了。 另外一个重要沟通环境是,大多数在东道主坐客的外国来宾表现得十分耐心和配合,一是他知道英语不是你的母语,他对你不能要求苛刻,二是来到东道主,尽量谦虚也是客随主便的举动,这无疑又进一步打破了双方的语言障碍,这又成为中国记者在本土采访外国人的一大优势。 在2009年第三届大连夏季达沃斯的一个论坛会的外面,一位国内网站的记者正在进行现场采访,采访的对象就是美国奥巴马总统的顾问霍普·布莱恩特。尽管这位同行的英语水平不高,提问嗑嗑绊绊,其中又有很多语法错误,但是霍普·布莱恩特仍然面带微笑地倾听,最后他竟听懂了对方的每一个问题,并且非常耐心地回答了这位记者的所有提问。这位记者同行完成了任务,他不用担心他的英语怎么不地道完美,因为他的受众群是中国人,他只为他们写稿,受众群体只要阅读他写的汉语报道就达到阅读目的了。 合理地设计问题,适时地提问 在国际会议采访中,大多数焦点人物始终被媒体关注,对于记者们来说能打破重围,提

文档评论(0)

txdk4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