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大屯旧貌
蒙自盆地
在滇东南的岩溶石山中,镶嵌着许多山间岩溶盆地,蒙自盆地就是其中之一。盆地周围为绵延不绝的群山所环绕,山体主要是青石山,山峰峻峭,参差不齐,林木稀疏。而其间夹杂着的一两座土山浑圆柔和,红黄色土壤覆盖表面,植被较为茂密,远远望去就能清楚地区分开来。盆地中间是古河流和湖泊沉积所形成的平坝,与山区过渡的边缘地带分布着零星的垄岗和缓丘。山区的溪流汇集到坝子低洼的西北部,形成了被称作大屯海的湖泊。原先大屯海水在雨季可以一直漫至大屯镇的东面,至今集镇东头仍有一条街道名叫海边街。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人们在大屯海与大屯镇之间修筑了堤坝,堤坝西距集镇约一公里半,截断了雨季西进的湖水,使湖面由二十余平方公里缩小到约十八平方公里,把大片湿地和湖滩造成了稻田。大屯海原本就是一个衰退的高原湖泊,湖底平缓,水浅而草多。即使是冬季蓄满水时,近堤坝处游泳的小伙子高举着手臂竖直身体下探到湖底,站在堤上的人仍能隐约看到他的手掌。到了栽秧放完水时,湖底除了人工挖掘的几条纵横排列的集引水沟道外,一般挽高裤腿就可以在湖水中行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屯海水已经受到锡矿选厂的废水污染,据说蒙自军用机场的空军飞行员都不允许吃湖中的鱼虾了。但直观上水依然清澈,水草繁茂,鱼虾成群,坐在水边可以观看到水面下摇曳的水草、游动的小鱼、伏在泥沙表面的青虾和石头鱼。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天晴,都有划船撒网、依岸垂钓、游泳洗澡和洗涮衣被的人。夏秋季尤其热闹,由于天气炎热,镇子到湖堤上成群结队的人群往来不息,除了少年儿童、青年男女,也有不少中老年人。
大屯海中央有一座龙王阁,据县志记载建于清光绪年间,主要用于乞求龙王爷降雨救旱。阁楼建在水中筑起的基座上,四面万顷碧波,远离湖岸。阁楼基座用条石围砌,中间填土夯实而成,基座面在湖水最满时也还高于水面一人多高。阁楼共两层,一楼为四方造型,墙体全部用细琢石头镶砌,二楼为六角型,用木头支护,石砌墙体,尖顶翘檐。“文化大革命”初期,阁内供奉的神像、一应装饰陈设均被镇上的红卫兵所捣毁,门扇窗户、供桌牌匾等凡能取走的东西都陆续被一些民众拿走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只剩一座空空如也的房架支撑着歪歪斜斜的瓦顶,断垣残壁,风雨飘摇。基座台面上长满了蒿草,其间有几条渔民上来躲雨避风踏出的小径,几处热冷饭遗留的柴草灰烬。对于打砸龙王阁这类的“破四旧”行为,民众是非常怨恨的。当时镇上有一位腰腿伤残的残疾人,群众中传言此人就是因为爬上龙王阁打砸而惹怒了龙王爷,被龙王爷打雷震下来摔残废的。知青倒是不信这类神灵,往往在闲暇时或来了同学朋友时,相约着到大屯海游泳或者说是洗澡。我在下乡插队后不久和集体户的知青同伴一起去过龙王阁,当时一起去了六个人,有三个七三年和七六年下乡的老知青,三个七七年才下乡的小知青。大伙在海边找到一条小渔船,擅自解开缆绳,找来根竹篙就划进了湖中。小船在长满暗绿色水草、看下去阴森森的湖水中划行,由于大伙都不会撑船,每个人上去试不了一会就累得吃不消了,就这么轮换着晃晃悠悠地划行,花了近两个小时才靠上了龙王阁的基座。沿着从水下一直延伸至基座台面上的石阶,大伙相继离船上了龙王阁的基座。因为远离湖岸,逃出了外人的视线所及,因此大家都大方地脱光了衣服下水游泳、嬉闹、调侃、晒太阳、打牌、吃带来的干粮、喝菠萝、香蕉汽水,似乎成了小说里的鲁宾逊。
大屯镇及其周边是盆地中最为开阔的平坝区,按照习惯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屯坝子。所处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热,雨季和旱季分明。但因过度开垦,在我的记忆中,看得出南亚热带特征的景物当时也仅只有残留在公路边、青石板老街旁、菜园子一角的孤零的攀枝花树、大榕树、龙竹丛和菜园池塘边的几株芭蕉、一些土筑墙头上的仙人掌、仙人鞭,还有就是农家小院中常见的棕榈、无花果和冬桃树。
大屯公社革命委员会机关和公安派出所、税务所、邮局、银行、粮店、卫生院、百货商店、饮食服务门店、新华书店、小学校等单位都集中在集镇中心,而直属大屯大队的几个生产队就包围着分布于集镇的外围。其中第一生产队位于集镇的西部,全队有社员约一百三十余户四百多人,社员的住房主要沿着一条由集镇中心向西延伸出来的街道两边建盖,整条街长约六百米。全生产队的住房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土筑墙(干打垒)或土基(坯)墙、木梁柱和椽子,青瓦屋顶,有的外墙表面抹了灰砂、刷了白灰,相当一部分则是裸土墙。住房多数是解放前建盖的老房子,盖新房的只有一部分干部或劳动力多且出身好的家庭。看得出来,街面以前都铺着青石块,但后来不知为何有一些路段的石块被撬走了,露出了粘土路基,每逢阴雨天,马车和拖拉机碾压、猪拱牛踩、行人践踏,整条街泛起的黑色稀泥浆可以淹没脚背、拔掉鞋子。我下乡插队落户的大屯大队第一生产队知青集体户的小楼就建盖在这条街的西端、街道的北侧, 处在整个生产队的边缘。
拍摄于大屯海边的水泵房屋顶上
(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