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祁连素-咬定“矿”山不放松
祁连素:咬定“矿”山不放松 祁连素是一个女地质工程师,巾帼不让须眉,25年来投身野外,把地质找矿当作理想追求
走矿点、看构造、钻技术……25年来,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祁连素,投身于野外地质勘探工作,把地质找矿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把青春热血挥洒在崇山峻岭之间,成长为一名具有扎实野外操作技能和丰富理论功底的地质工作者
祁连素所主持的勘查项目,为贵州省新增金矿资源数十吨,估算经济价值逾100亿元
2014年,祁连素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金罗盘”奖;2016年,获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2016年11月,被确定为“贵州榜样”
女承父业
冬雨淅淅沥沥,祁连素又要出门了
“妈妈,这次你要去多久呀?”女儿依依不舍地问
“也许要半个月。你要好好学习,要听爸爸的话呀。”祁连素抚摸着女儿的脸
跟家人道别,又一次出野外。背上的地质包里,装有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野外记录本。25年来,祁连素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这样的道别
她舍不得离开家,但工作性质使她必须常年在野外。“选择地质行业,我无怨无悔。”祁连素说,20多年前的那个选择,让自己一生与地质结缘,与地质为伍
1971年12月,祁连素出生于一个地质之家。在地质队长大的她,对地质队深有感情
小时候,祁连素的父亲每年春天都要到野外去,秋天树叶飘零之时才回来。“野外到底是怎样的?”“地质队员怎样找矿?”“在野外是不是很浪漫?”她从小就对父亲的野外地质工作充满好奇,“长大了我也要像爸爸一样,当一名地矿人。”她为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
为实现这一人生梦想,她报考了贵州省地质学校。1991年,踏出校门的她来到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报到,第一个项目就分到位于兴仁县的紫木凼金矿区钻探组
“穿上劳保服,背上地质包,站在钻机边编录,心中充满自豪。”祁连素回忆说,然而“三分钟热度”很快过去,迎接她的是大山里既枯燥又艰苦的工作;“每天面对一截截岩芯和枯燥的数字,太乏味!而且在荒山野岭、深沟险谷里,常常被蚊虫叮咬。”
工作没多久,祁连素便打起了退堂鼓,她跟父亲说不想再从事地质工作。父亲听后,连忙赶到野外把女儿接回家,一家人给女儿做思想工作
“既然选了就不要放弃。”“干一行,爱一行,怎么能三心二意?”父亲的苦口婆心,让祁连素感觉自己辜负了父亲的厚望
祁连素重新带上罗盘、背起地质包,又回到了紫木凼野外项目组。从此,她稳稳握着人生的“罗盘”,再没提过“离开”二字
紫木凼项目一干就是好几年。在祁连素所在的地质队的努力下,发现了这个当时贵州最大的卡林型金矿。不久,基于地质队提供的资料,这里建立起了贵州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金矿。通过这个项目,祁连素逐渐明白到“地?V人”身上的责任和价值
山野中书写青春
参加地质工作25年来,祁连素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度过
她的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兴仁、盘县、贞丰、普安等地。地质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事业,地质勘查、资料编录等都是在野外作业,野外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作为女性,祁连素克服野外工作的诸多不便,和男队员一道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夏天,顶烈日、冒酷暑;冬天,迎风雪、战严寒。工作中,常常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要下井作业。回到办公室,还要熬夜加班,编制报告、整理资料,“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而且一干就是好几个月不能回家。”祁连素说
上世纪90年代末,地质找矿工作处于低谷期,加上工作辛苦,许多人纷纷选择跳槽,但祁连素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
在结束兴仁县紫木凼项目之后,祁连素调到贞丰县灰家堡背斜金矿合作项目组。这是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与加拿大丹斯通国际股份公司合作的金矿项目
当时,位于贞丰县的这个矿区不通公路,驻地离省道有2个多小时路程,仅靠一条简易山路连接外界,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晚上,男同志住在农民们遗弃的破房里,女同志则住在条件稍好的工棚里
1996年4月,一场暴雨夹着冰雹袭击驻地,工棚棚顶被掀翻,大雨滂沱,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几名女地质队员只好躲避在狭小的办公桌下面……“我们把纸质文件抱在怀里,所以文件完好无损,而箱子里的衣物全湿透了。要知道当年可没有电脑,一个钻孔的数据资料就值几百万!”祁连素回忆说
艰苦不仅于此。2009年夏天,大队在罗甸县开展土壤化探项目,大伙每天顶着摄氏35度的高温,爬大山,过沟谷,汗水湿透衣背。“工地上没有洗澡的地方,只能穿着衣服跑到河水里泡。”晚上,她和另外一名女同志挤在一张1.2米宽的床上,“天气太热,我们身上都长了痱子。”
还有一年,祁连素和同事们在平坝县开展工勘施工。钻孔布置在农民的水田中,正当大家担心稻田里的蚂蝗时,祁连素二话不说,卷起裤腿就跳下田去……
就这样,祁连素凭借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把青春的血汗,洒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