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寻根文学传统文化阐释及文学价值观追求.doc

试析寻根文学传统文化阐释及文学价值观追求.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析寻根文学传统文化阐释及文学价值观追求

试析寻根文学传统文化阐释及文学价值观追求   摘 要:寻根文学开创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标志着中国文学在朝文学的民族性与民族的现代性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即使寻根文学在理论上没有过多的创新,基本依据的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验启示,许多的论点流于形式和空洞,但是寻根作家的实践操作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则主要分析了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的阐释,探讨了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学价值观的追求 关键词:寻根文学;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王静文(1989-),女,汉,吉林人,北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寻根文学这一流派是继“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之后所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特别瞩目的事情。同时,改变文坛现状,重塑民族文化的自我形象,在青年作家心中,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寻根文学正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里与外来文学的传播中发展成长的 一、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的阐释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旅,其实质上就是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全面的评估,这种意识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站在现代人的角度重新思量传统文化,对社会丑陋进行文化批判,挖掘文化内核。可以说,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文化审视中,寻根文学作家找到了自己的这个文化之根,这种文化之根隐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头里面。韩少功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1],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索,寻根文学作家才积极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在现代人的世界中重新进一步审视传统文化的遗风,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启迪,对当下人的思想困境予以启发。尽管寻根文学作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所获得的成果却不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寻根文学作家对文化的审视只是简单的通过构架文化新秩序来进行阐述,并没有深入到传统文化内涵中来,并没有为传统文化寻找到一条发展的出路,仅仅是梳理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一个发展的途径 更令人奇怪的是,寻根文化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存在多个阵营或者是派别,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一个寻根作家所持的文化观不同,使得在处理传统文化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标准来统一寻根文学作家的思想,这也使得寻根文学的成就有限,并没有形成理?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换,寻根文学作家的寻根之旅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得传统文化审视的浪潮被压了下来,这也使得寻根文学作家的积极探索就此淹没在了市场经济大潮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寻根文学作家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才使得国人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转变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学价值观的追求 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强国之路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止。但在政治方向与策略上,由于“左”倾思想曾一度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一方面高喊赶超英美,走现代化之路,另一方面又顽固地拒绝西方的现代技术,致使中国陷入到矛盾的两难境地:将民族化、民族性与现代化、现代性完全对立起来。很多人固执地认为:外来的东西不能转变为民族化的东西,而保持民族性只有坚守自己的阵地,如果过多地与西方现代化国家接触,就会有被同化的危险 可是等到20世纪80年代主动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中国人再次经受了落后的阵痛。中国人终于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距离不是在缩短,而是越来越大。在文学领域里,作为10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其文学话语的声音也日渐甚微。中国的作家亦普遍具有内心世界的焦虑和忧患意识。就中国而言,现代身份的“重新书写”首先遭遇到一种“阐释的焦虑”,即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影像屡屡被扭曲和误读。中国文化影像的高大往往被“他者”视为一种落后和虚假。这使许多青年作家感到了自卑和压抑。因此,在对自我身份的阐释和对世界文化的认同中,的确面临着“他者”和“自我”身份需要准确阐释的双重焦虑。但这种焦虑感很快成为一种文化动力。特别是当大家看到拉美文学在20世纪的“文学爆炸”,使昔日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事实,心情为之一震。青年作家从拉丁美洲作家成功地将“世界性”与“民族性”完美结合的事例,看到了振兴民族文化的希望。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步走向世界,并为世界各国所交口称赞的事实,这给了一批中国青年作家特别是寻根文学作家以启迪和自信心,于是,他们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对外来文化不再那么迷信,也不再那么自卑,更不再做消极地对抗和敌视。他们认为:过度迷信西方,那就意味着对自己民族的背叛。因而,他们要利用古老的传统文化优势促使中国的文学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