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友善”及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之培养.doc

试论“友善”及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之培养.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友善”及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之培养

试论“友善”及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之培养   摘 要:友善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友善作为公民道德修养与行为要求被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而当代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也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其品性必将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领社会行为。在梳理友善的提出、内涵及思想渊源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大学生友善品性的缺失状况,探析了培育当代大学生友善品性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友善品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24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概括,提炼出了“三个倡导”,而“友善”也与其他11个价值观一同被列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人际交往必备的道德规范,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才会得到更大的实现。因此,友善应该成为每个社会人的道德规范与交往准则 一、友善的提出、内涵及思想渊源 1.友善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重要论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从此,“友善”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实行“一个中心,两??基本点”的基本国策,至此,党和中央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经济社会变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更是使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获得举世瞩目大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有些滞后,这就给一些领域的道德缺失埋下了伏笔。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部分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相互仇视,甚至出现了仇富现象,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改革发展的大局,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正是在面对协调不同社会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最充分最广泛地调动和凝聚起来这一难题的时候,党中央于2001年9月20日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首次把“友善”规定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更对和谐社会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的讲话再次表明“友爱”是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又明确地把“友善”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与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引领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2.友善的内涵及思想渊源 首先友善是个人的优秀品德,其内涵最初是指朋友之间的亲近和睦,后来演变为人与人之间希望双方良好的一种交互的善意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交互的友好感情。即以友好善良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公民道德规范、一种核心价值观,友善就是与人为善,不仅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和谐社会局面,还强调对自然和社会的友善。友善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不管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友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的友善思想产生,最接近的要数儒家的“仁爱”思想了。子曰:“仁者爱人。”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本义就是二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总结了前人关于“仁”的思想,把它发展为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最高准则,即在人际关系中,要把其他人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相亲相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3]170。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思想,他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仁”推己及人,由远及近地推广出去。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西方文化对“友善”也有丰富的论述,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都探讨过“友善”的思想。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普遍的、永恒的善,德谟克利特首次提出了“公共的善”,柏拉图批判智者学派“善”的标准,反对追求个人利益的“善”,亚里士多德则对“友善”学说做了更为详尽的论述,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专用两章内容来论述友爱的问题。他认为:“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4]2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