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工原理典型例题题解 第1章 流体流动 例1 沿程阻力损失 水在一段圆 ...
化工原理典型例题题解
第1章 流体流动
例1 沿程阻力损失
水在一段圆形直管内作层流流动,若其它条件不变,现流量及管径均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则此时因流动阻力产生的压力损失为原来的( )。
A 2倍 B .4倍 C .8 倍 D. 16 倍
解:因管内流体流动处于层流状态,根据哈根(Hahen)-泊谡叶(poiseuille)公式
(1)
将式中的流速u用流量和管径d表示出来,
(2)
将(2)式代入(1)式得
(3)
现流量; 管径d2=0.5d1 , 根据(3)式,压力损失ΔPf2满足下式
故答案C正确。
例2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剪应力的分布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摩擦阻力,仅由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摩擦引起吗?
解:圆管中沿管截面上的剪应力分布式为
由该式推导条件可知,剪应力分布与流动截面的几何形状有关,而与流体种类,层流或湍流无关。对于定常态流动体系,可见剪应力随圆管内流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壁面处,此剪应力达到最大。故剪应力(磨擦阻力)并非仅产生于壁面处,而是在流体体内亦存在。
例3 并联管路中的阻力损失
首尾相同的并联管路中,流体流经管径较小的支路时,总压头损失较大吗?
例 4 附图
解:A为分支点,B为汇合点。并联管路Ⅰ、 Ⅱ、 Ⅲ具有相同的起始点A和终点B ,分别利用柏努利方程式进行描述,得
HfⅠ=HfⅡ=HfⅢ
因此,首尾相同的并联管路,各支路上总压头损失相等,并非仅取决于管径的大小,与各支路上的流速、管长均有关系。
例4 高度湍流时管内阻力损失
定常态流动体系,水从大管流入小管,管材相同,d大=2d小 ,管内流动状态均处于阻力平方区,每米直管中因流动阻力产生的压降之比ΔPf小/ΔPf大为( )。
A 8 B 16 C 32 D 32
解: 根据范宁公式 因流动状态均处于阻力平方区,摩擦因数λ与管内的流速无关了。可以认为λ大=λ小 ,则直管中每米长度上流动阻力压降符合以下关系:
ΔPf小/ΔPf大=d5大/d5小=25=32
故答案C正确。
例5 管路并联与流量的关系
如图所示,在两水槽间连接一直管,管内径为d,管长为,当两液面高度差为H时,管内流量为,若在直管的中点B(处)分为两根直径为d,长度的管子,液面差仍为H,设改装前后均为完全湍流流动状态,局部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试求改装后流量与改装前流量之比。
解:改装前的管路由高位槽液面(1-1面)至低位槽液面(2-2面)列出柏努利方程式
(1)
改装前后因管内流动状态均为完全湍流,所以摩擦因数λ可视为不变。两根并联的支管管径,管长及布局完全相同,所以其阻力损失相同。改装后的管路由1-1面至2-2面列出柏努利方程式,并忽略流体在分支点处的阻力损失。
(2)
由(1),(2)式可得:
(倍)
结论:对于已经布局好的管路,为了增加输送量,可以采取再并联上一段或者整段管路的措施。
例6理想流体粘度的定义
理想流体的粘度( )。
A 与理想气体的粘度相同; B 与理想溶液的粘度相同;
C 等于0; D 等于1 。
解:在定义理论气体和理想溶液时,均未提及粘度值的问题。在定义理想流体时,明确说明其流动过程中无阻力损失,即流体层内无摩擦力(剪应力),但流体内可以存在着速度梯度。根据牛顿粘性定律,这样定义等价于指定理想流体的粘度等于零。因此答案C正确。
例 7 压差计和压强计
例 7 附图
图示两容器内盛同一种密度ρ=800kg/m3的液体,两个U形管内的指示液均为水银。第1个U形管的一端接于容器的A点,另一端连通大气。第2个U形管的两端分别接于A,B 两点,其读数分别为R1和R2 。若将第1个U形管向下移动h=0.5m,即接管点A向下移动h=0.5m ,问两个U形管的读数R1和R2分别如何变化?
解:第2个U形管为压差计,所测量的是两个容器中压强的差。故接管点下移,读数R2不变。
第1个U形管为压强计,所测量的是第1个容器中的压强,尽管第1个容器中的压强P1没有发生变化,但是U形管向下移动,对于U形管下部的液体来说,意味着液位深度的变化,故压强发生变化,即增加。分别将U形管移动前、移动后容器中的压强表示出来。
移动前 (1)
移动后,根据等压面1-1和2-2 ,有
整理得: (2)
由(1)式和(2)式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ppt
- 我国政务B站号传播效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VIP
- DB15T 3962.7-2025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第7部分:水泥灰岩行业.pdf VIP
- 高中语文统编版下册《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读 (1).pptx
- 一种D-手性肌醇的制备方法.pdf VIP
- 辽宁省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 跨境电商平台的财务管理策略.docx VIP
- 合规性评价报告(2025年).docx
- 【英语试卷+答案】2024年宁德市4月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pdf VIP
- 2025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纪委监委招聘合同制辅助人员(8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