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育史.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悟教育史

第31卷第2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6月 Vol.31,No.2 Journalof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alSciences) Jun.2013 感悟教育史 孙 培 青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编者按】孙培青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近日,华 东师大教育学系“教育人生”学术论坛特别邀请孙先生为全系师生做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赢得 了全体听者的共鸣和好评。经孙先生同意,本刊将他的演讲文稿发表于此,以飨广大读者。   多年学习中国教育史,近日能静下来反省,有些初浅的认识,愿与大家进行思想交流。 一、认识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源 对文化通常可以作广义的理解:由野蛮向文明转化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所创造的一 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都是属于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包含教育,文化的继承、创新和传播,都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来进行。 教育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与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相互影响,不能绝对分离,教育 要利用前代及当代的文化积累,选择其精萃有用的部分,作为教育的传授内容。 中华民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交相融合而形成的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的兼容并存共 处,保留各自的习俗与宗教信仰,因此有多种的宗教信仰存在,社会也有多个阶级阶层共处。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各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 这就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的社会基础与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物质生产、经济、政治的变革,阶级的分化,反映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了诸 子并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并存而斗争的显著事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相 互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流吸收而走向融合,产生新的思想流派,又有新的矛盾与 斗争。历史发展没有停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的发展也不会停息,中华民族历来的文化教育保持 有多元化的特点。历史上曾有统治者要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推行一元化的文化教育,排除其他文化 教育,虽一时得逞,但最终都不能如愿。因为多元文化教育有其历史根源,有其社会基础。 二、关注主流文化思想的更替 中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教育,虽并存而非完全对等均衡,多家都想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 会地位,由竞争而斗争,就有交流、渗透、融合,发挥各自专长,形成互补并存的局势。但这种 局势是暂时的,并不是长期稳固的。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有的文化流派能适应社会需要,或主 动迎合统治集团的需要,而被重视利用,直接受到拉拢与扶助,抬高其政治地位,成为统治集 团的精神支柱,并存的局势随之发生变化,分化出强弱与主次,就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差别。历 69 史是发展的,一种文化流派占居主流地位并不是持久永恒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统 治集团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选择不同的文化流派作为精神支柱,这就造 成新旧主流文化思想的更替,新的主流文化思想指导统治集团文教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多 元化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多次主流文化更替,都相应地有多元化教育的起伏变化。因此中国 教育历史研究,要特别关注主流文化思想的更替。 回顾中国历史,自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各家文化思想流派就开始舆论宣传的竞争,初时无 不抬高自家,贬低别家,未能分出强弱主次。然后把游说的重点转向各国当政的统治者,试图 施加影响,鼓动实施他们的思想主张。法家人士于战国兼并战争时期迎合秦国统治者富国强 兵的需要,力倡耕战政策而受重用,法家政治地位提高,法家的文化思想也随之成为占居强势 的主流文化思想,凭借其政治权势,批判并排斥其他文化思想流派。至秦国先后消灭六国而 统一中国,法家扩张权势达到登峰造极具有一家独尊的地位。秦国皇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二 世而亡,法家随之受到挫折而丧失主流文化思想的地位。汉朝政权在农民起义战争之后建 立,为了巩固其政权,实行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因主张“清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