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课时文献的目录(四)目录沿革——隋唐宋目录学.ppt

9第九课时文献的目录(四)目录沿革——隋唐宋目录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第九课时文献的目录(四)目录沿革——隋唐宋目录学资料

第九课时 文献的目录(四) ——目录的分类(二) 四部分类,虽然始于魏晋,现存的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书,则当以《隋志》为最古。作为中国书目分类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定型。 (一)《隋书·经籍志》 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它主要依据隋唐时国家藏书,并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编成。 唐高祖李渊平定王世充后,在留存下来的图书及其在隋大业年间撰录的《正御书目录》的基础上,魏征等视其“文义浅俗、无益教理”或“辞义可采,有所弘益”为删、增依据而主持修纂了《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也有不尽合理之处,为后人所诟病。 《隋书·经籍志》与四分法的发展 《隋书·经籍志》分经、史、子、集4部40类,收录存书3127部,36708卷;佚书1064部,12759卷,总计著录四部书籍4191部,49467卷。另附道经4类、佛经11类,仅据道佛专目,“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不列具体书目。 《隋书·经籍志》继承了荀勖、李充以来四部分类法的体系构建框架,但较之前者,至少在两个方面更为完善。 其一,前者四部仅以甲、乙、丙、丁为序,无正式类名,《隋书·经籍志》将甲、乙、丙、丁四部命名为经、史、子、集,更为明确和清晰; 其二,前者在四部之下多无小类,造成“四部悬立”(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分类篇》),《隋书·经籍志》则在细目的厘定上充分吸收了《七略》系统之分类法,特别是阮孝绪《七录》的精髓。 《隋书·经籍志》受《七录》影响很大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特点:其经部十小类中,直接沿用了《七略》“六艺略”之九小类,只是顺序有所不同。新增所谓解经的“纬书”一类。理由是:虽然谶纬之书“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仍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特点:与《七录》继承关系明显,实际上就是将《七录》“纪传录”略加改动而成,其十三小类中,“删鬼神而增杂史,析注历为古史、起居注”,其余小类或者沿用类名,如旧事、职官,或者将类名略加改动,如国史改作正史、伪史改作霸史等。 《汉书艺文志》未设史部,表明当时史学书不发达,正式确立“史部”名目的是《隋书·经籍志》,此后的国家图书目录和史志目录的史部种类基本沿用《隋书·经籍志》方法,而略有增减变更。子部最为庞杂,其他三部不能归属的,统归子部。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特点:合《汉书·艺文志》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之略而成;也是将《七录》“子兵录”、“术技录”合并而成,只是“删杂艺,并卜筮、杂占、形法入五行,合医经、经方为医方”。 《隋书·经籍志》的分类体系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特点:与《汉书·艺文志》相比,其集部三类是新增的,也沿用了《七录》之“文集录”,只是并杂文入总集。 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 附佛经: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隋书·经籍志》取《七略》系统分类法之长,补四部分类法之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在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的正统地位。 完成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史上《七略》分类法向四部分类法的转变,其实质是:新立史部;将兵书、数术、方技并入子部;将佛、道二类附于分类体系之后。在后来的四分法目录中,佛、道二类或并入子部之道家;或附于子部之后。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籍基本状况的缩影,《隋书·经籍志》则是我国中古时期典籍基本状况的缩影。《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二部现存完整的古典综合性图书目录。 自《隋书·经籍志》出现,四部分类基本定型。此后一些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都采用四部分类法,直到近代。 从《汉志》到《隋志》,期间数百年,目录的分类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七略》的“六分法”(《汉书·艺文志》乃删《七略》而成,故其分类法亦承《七略》)到《隋书·经籍志》的经史子集“四分法”,期间有过荀勖的《中经新簿》、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牛弘《开皇四年四部目录》、许善心《七林》等等。 而西晋荀勖的《中经新簿》则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只是此书是以“甲乙丙丁”来表示。《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的分类次序相当于后世的“经、子、史、集”。一直到东晋李充的《晋元帝四部书目》才将《中经新簿》中的“乙、丙”两部改换位置,后世所谓的“经史子集”四部的次序才最终确定下来。 章学诚《校雠通义·宗刘篇》: 《七略》之

文档评论(0)

105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