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白蒲镇古民居和“顾家老宅”.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蒲镇古民居和“顾家老宅” 白蒲镇为江苏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从南唐元宗五年(958)即一镇分为通州界、如皋界而治之,千余年来基本未变,至解放初期尚有“南北”两地之分别。白蒲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古镇的秀才巷、市大街两侧,通扬运河西侧,据史料记载,仅明洪武十九年(1386)至清成丰五年(1855)的四百多年间,白蒲先后出进士39人、举人34人、廪生53人、议叙21人、应例67人,其中清嘉庆十三年进士沈岐,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些名人大部分出自此明清民居建筑群中。明末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清代书法家郑板桥、著名诗人袁枚亦先后造访古镇,并留下了传训和墨迹。该建筑群大多分布在市大街两侧,有明清民居房屋40栋,142间,建筑面积367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大部分明代建筑保存现状完好,其中“顾家老宅”具有代表性。 白蒲镇明代建筑“顾家老宅”,始建于明初,后经历代维修。该建筑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个院落。外院两进,门堂在整个院落东南,与藏书楼结合,三层四间,后为书斋,三间七檩,中为天井,清砖铺地。内院有正屋三间,为穿斗式硬山顶建筑。整个住宅风格古朴,布局自由,别具特色。建筑面积190平方米。白蒲顾氏明代以来为诗书世家,清乾隆二十年(1755),在此创办顾氏蒲涛学塾,前后延绝00多年。2004年被公布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其余属于明代建筑的民居10多处。主要古民居建筑有:①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砖木结构的顾氏住宅;②建于明天启年间,修缮于清乾隆年间的沈氏住宅,曾是五代同堂的“五世坊”;③建于明永乐年间,砖木结构的书斋、住宅,被誉为“高大门”院型建筑;④建于明天启年间,砖木结构、经贸家居结合的典当行、钱庄、古戏台;⑤建于明成化年间,砖木结构,商贸民居结合的“葆春堂’’;⑥建于洪武年间,砖木结构民居小楼“诵经楼”;⑦建于明成化年间,砖木结构的民居“双堂屋”;⑧建于后金天聪年间,砖木结构、硬山封顶的民居“二门堂”;⑨建于清顺治年间,砖木结构、一进三堂的“双庆堂”;⑩建于明万历年间,修缮于清道光年间,后改建为美国长老会的“国、共、美三方军事停战谈判小组旧址。 一、法宝寺 法宝寺始建于唐太和四年(830),曾是维扬地区八大丛林之一。唐开成三年七月 三日,(是我国佛教最盛时期之一)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大和尚飘洋渡海来华求法,从 今如东掘港东海上岸后,沿内河西行,至白蒲上岸住法宝寺数日,与住持、僧众切磋佛 学,交流汉传佛教临济宗与日本天台宗佛理,并互有馈赠。 法宝寺主体建筑风格独特,全寺建筑似“象”形。 大雄宝殿至其藏经楼为象身;金刚殿为象首;山门为象准头;寺后千年银杏树为象 尾;直通山门的弧形长堤是象鼻,俗称“象鼻弯”;两侧放生池为象耳;堤上有照心亭 寺内有水井十一口,喻象之穴道。 大雄宝殿重檐斗角,殿高18.8米,设二十三个台阶。大殿为楠木结构,歇山式, 四大金柱为整木,直径为80厘米,双人合抱。由于木材不断散发的芳香,大殿内数百 年来无蝇、蚊、蛛。 全寺院定植名木、名树、名花三百余种五千余株,寺院成为维扬地区的佛教圣地, 极佳旅游景点 文化名人 一、诗词. “五四”运动后,旧体格律诗日渐减少,新诗渐增,活跃于如皋诗坛的人物众多, 成果显著: 顾仲起:新文化运动时期如皋的杰出代表,白蒲人,父亲和伯父均为清末秀才,从小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薰陶。“五四”运动以后,就读于通州师范学堂,这期间与同学刘瑞龙组织文学社团,进行革命活动。曾作新诗《深夜的烦闷》,发表于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后因阅读进步书刊,被学校开除,流落至上海,继续进行写作,在《小说月报》连续发表《最后一封信》、《归来》、《风波的一片》、《碧海青天》等作品引起文学界的重视。1924年初,经郑振铎、茅盾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年,去广东考入黄埔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连长,加入《血花剧社》,积极创作话剧,并参加演出。北伐军攻克武汉后,顾仲起在武汉与茅盾、孙伏园、郭绍虞等著名作家一起,组织进步文学团体“上游社”,积极为该文学社撰稿,并将几年来所写诗篇结集出版诗集《红光》,茅盾为之作序。1927年,武汉政府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顾仲起来到上海。第二年,他参加了蒋光慈 钱杏邨的“太阳社”,宣传和创作进步文学,后来经党组织派遣到南通,担任中共南通特委军事委员。当年4月,与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农运会主任王若飞一起,来如皋领导部署“五一农民暴动”并担任总指挥。这次起义失败后,顾仲起转移到天津、上海,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先后完成短篇小说集《生活的血迹》、((笑与死》、《爱的病犯者》及中篇小说《残骸》、《坟的自供状》、《莽》等。这些作品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字字句句都是投向敌人的匕首。1929年春,由于革命的失利,女友遭国民党杀害

文档评论(0)

KOtCDBGrk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