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袍菇种植.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袍菇种植

李尚前种植的黑鲍鱼食用菌   渝东“菇王”要让世界晓得“重庆造”蘑菇,还要做条蘑菇产业链   李尚前,42岁,3年时间,从职员变成渝东“菇王”,被评为“巫山增收致富带头人”。   种蘑菇 李尚前有很多“追星族”   3年前,他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3年后,他成了渝东一带名副其实的“菇王”。在他的培育下,蘑菇搭上飞机,还挤进了世界知名餐饮店和超市。   今年42岁的李尚前,个子不高,微胖,能说会道。他说:“最大的愿望是让世界晓得‘重庆造’蘑菇,还要做条蘑菇产业链!”巫山庙宇镇,李尚前的“追星族”数不胜数。   在四川巧遇双孢菇种植大户   2007年,李尚前还是巫山县庙宇镇文化服务中心的职员,没怎么干过农活。   后来,他在四川双孢菇种植大县——大邑县考察时,巧遇吕姓双孢菇种植大户。“曾经,这个大户是当地有名的‘破烂王’。”李尚前说,这位大户以前每天挑着箩筐走村串户收破烂儿,但自从种好了双孢菇,家里添了好几样大件,正考虑扩大种植规模。   李尚前想,“‘破烂王’都能种菇赚大钱,我这喝了几天墨水的人,还比不过他?”回家后,他便在村里带头种起了双孢菇。   要经得起打击,绝不当甩手掌柜   “我找了个废旧粮站,里面搭了51个菇棚。”2007年,他注册成立了巫山县天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1.8万平方米的地上种起了双孢菇。   但那一年,巫山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他的蘑菇全没了。   第二年,李尚前早早做好准备,可等到蘑菇快成年时,却被螨虫盯上。他又失败了。李尚前人瘦了一圈不说,白头发也猛往外钻。   “从哪里跌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他告诉自己,要经得住打击,要吃得苦,受得累,绝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怄得气,不要怕别人的埋怨。   独创玉米秸秆种菇法   蘑菇喜欢吃稻草和牛粪。可这两样在当地都是“紧俏货”。有时,牛粪得从内蒙古购买运来。李尚前说,为了降低成本,他多次请教专家,再通过自己的实践,大胆利用本地盛产玉米的优势,采用玉米秸秆为材料种菇。   “谁料到,蘑菇吃上瘾了。”李尚前非常开心,今年,2万多平方米棚内的蘑菇一口气换来了50万元的产值。   “舍得三年种,总有一年收。”李尚前说,自己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向工厂化、规模化发展。   他投资引进了世界农业强国荷兰的“隧道后发酵”技术,购置了自动捡拾秸秆打捆机、秸秆揉搓机等设备。   这些东西究竟能干啥?李尚前笑道:“我们可以给村民提供一种‘傻瓜种植’法。”就是村民买下一个配有营养液的菌种袋,只需每天给蘑菇浇水,等待40~50天后,蘑菇长成,产量增加四成左右。“现在规模已增到3万余平方米。”李尚前说,今年的采菇有200余吨,产值至少在120万元左右。   “给村民建个专家级的学堂”   “村民们对种植蘑菇的兴趣高涨,每天找我咨询的人,都快把家门槛踏烂了。”李尚前说,接下来,他想建一个“食用菌专家大院”,由专家坐堂,村民可到这里免费咨询或学习种植技术。   “重庆刚成立了两江新区,我准备找个好位置,开个菇行。”李尚前憧憬着未来,“希望我的‘重庆造’蘑菇飞遍世界,同时,让世界晓得重庆的巫山还有如此乖巧的蘑菇。”   本报记者 梁寰   增收先增智,   引来致富活水   本报评论员   勤劳能致富,一直都是土地上的耕耘者们恪守的信条。勤劳固然是根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兄弟如何顺应市场的发展,致富增收,日渐成为改善社会民生的新命题。   “万元增收工程”不但能够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这还是一个“增智”工程。引导和培育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种苗,派一万名农技人员下乡从事技术服务,增收的前提是增产,这是技术的智慧;建成1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000个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点,市场更好地体现产品的价值,这是市场的智慧;而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搞好资金配套,则是给予农户资本运营的智慧。从投入到产出,政策的扶持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的良性循环。   因此,这项“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不但投入了资金,更是极大地激发农户们的智慧。只有开启民智,才能引开致富的活水,打开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局面。   政策中还提到,要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建成1500个“农民新村”、打造100个特色鲜明的小镇以及加强农民的生活配套设施等。这些,实际上是给予农民们一种生活的智慧。   增收先增智,增智更增收。《决定》的“万元增收工程”更像是农民们的“智慧树”,技术、市场、投资面面俱到。我们有理由相信,“万元增收工程”全面铺开后,必然带来民智的大开和致富思维的转变,而这,正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持久动力和源头活水。

文档评论(0)

dyn5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