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 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下片接着写鸿雁。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缺月即残月,疏桐,枝条疏朗的桐树,写作这首词的时间是十二月,(王文浩《苏诗总案》)树叶早经凋零,枝条变得疏朗起来,故称疏桐。残月一弯,斜挂于枝条疏朗的桐树枝上,首句交代时间是在夜里。二句进一步顺笔交代,已经是漏断人静的时刻了。漏,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是说漏壶的滴答的水声已经消歇,夜已正阑,万籁具静。这两句看起来似乎信笔娓娓而来的句子,可以说是既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央夜凄清景色,更重要的是为后文作了感情上的铺垫。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游子伤怀的时辰啊!接下去作者自然沿着此时此景,象电影中的镜头移动,把更富有诗意和更具象征意义的景致推移到我们面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里有了人,但象在暗夜朦胧中只有一个线条和轮廓一样,使人难以辨识。总之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幽灵般夜游着,无人知晓。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 此词的上阕,只有22个字,然状物言情,熔铸一炉,景为情设,晴随景生,有“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把整个上阕合起来看,那个中夜不寐,独步凉月的“幽人”寂寞怅惘、愁绪盈怀的形象也就活脱脱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 人是什么样的人呢,也许是一言难尽吧,索性不说他了吧!可是上阕说的孤鸿,就不能不用些笔墨。如果说,上阕还有一个影恣绰约的人的话,那么到了下阕,人就完全象朦胧的月光一样淡去了,作者把笔墨从那“幽人”身上宕开,全部用到了鸿身上,至于人如何,作者完全把他付诸读者的想象,这是一种“不写”的艺术。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两句紧承上阕,首句写鸿被“幽人”惊醒,逡巡不进,回头顾盼。二句进而想象此刻的它孤独不群,形影相吊,满腹愁丝恨缕而不被理解。暗喻那个“幽人”(就是作者自己)宦途骞逆,去国怀乡,蛰居异地的愁怀的无可告语,更无人理解。这两句敷墨于物,用意在人,语语双关,不露痕迹。而尽“曲写”之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下阕乃至全词的“眼”,意思是想象那鸿不肯就木而栖,低徊踯躅于寂寞冷清的沙洲上。这里的“拣”字,是作者精心提炼殊见用心的字眼,作者把自己的遭际和孤鸿完全熔融而成为一体,写活了不逢时,遭冷落而又不愿苟合世俗、

文档评论(0)

ds2fds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