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疟 原 虫 本课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检验方法 疟原虫 无特殊运动细胞器,属于孢子虫纲。 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生活史中有两种寄主,人是中间宿主,雌性按蚊为终宿主。 在人体内先寄生于肝细胞,后寄生于红细胞内 形态(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无色透明,基本构造为核、胞质、胞膜。 用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后,光镜下核染成红色,胞质染成蓝色,疟色素不着色,为棕褐色。 薄血膜中形态分为: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配子体。 形态(间日疟原虫) 小滋养体(早期滋养体 ):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发育的最早时期,有一个深红的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淡蓝色,呈环状,形状像带红宝石的蓝色指环,故又名环状体。 Pv环状体:环较大,约为红细胞直径1/3;核1个, 偶2个;红细胞内通常只寄生一个原虫。 形态(间日疟原虫) 大滋养体(晚期滋养体):由环状体发育而来,核一个并变大,胞质增多,有伪足伸出,胞质内开始出现棕黄色疟色素颗粒,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淡,胞质中开始出现鲜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染成红色的疟色素)。 Pv大滋养体:虫体增大,形状不规则,有伪足伸出,空泡明显;核1个;疟色素棕黄,细小杆状,分散在胞质内。 形态(间日疟原虫) 裂殖体:晚期滋养体继续发育,疟色素增多、集中,胞质收缩、变圆,核开始分裂,胞质也随之分裂,称早期裂殖体或未成熟裂殖体。胞核分裂至12~24个时称为成熟裂殖体。受染的红细胞明显胀大,颜色变淡,薛氏小点淡红色。 Pv未成熟裂殖体:核开始分裂;胞质渐成圆形,空泡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 Pv成熟裂殖体: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堆。 形态(间日疟原虫) 配子体:红细胞内的疟原虫经几次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圆形或卵圆形,胞质深蓝,核稍小而较致密,呈红色,偏一侧; 雄配子体:圆形,胞质浅蓝而略带红色,核较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中央。 Pv雌配子体:圆形或卵圆形,占满涨大红细胞,胞质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疟色素分散。 Pv雄配子体:圆形,略大于正常红细胞,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形态(恶性疟原虫) Pf环状体:环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1/5;核1~2个;红细胞内常有2个以上原虫,虫体常位于红细胞边缘。 Pf大滋养体:体小、圆形、不活动;胞质深蓝色,疟色素黑褐色,集中。虫体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外周血液一般难见到。 Pf未成熟裂殖体:虫体似大滋养体,但核分裂成多个;疟色素集中;外周血难见到。 Pf成熟裂殖体:裂殖子8~36个,通常18~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成团,外周血难见到。 形态(恶性疟原虫) Pf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胞质蓝色;核致密,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核周较多。 Pf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蓝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褐色,核周较多。 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长正常大小或略缩小,可见紫色茂氏点。 生活史 多宿主,虫媒传播型 终宿主:按蚊;中间宿主:人 人体内:红外期:寄生于肝细胞内;红内期:寄生于红细胞内。 感染期:子孢子; 感染方式:按蚊叮咬; 在人体肝细胞及红细胞完成无性裂体生殖和配子形成,在按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与孢子增殖。 生活史特点:宿主转换和世代交替现象 生活史 生活史 生活史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致病 周期性裂体增殖是疟原虫致病的基础。 潜伏期: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症状的时间。疟原虫在潜伏期内增殖到一定数量,疟疾才会发作。 恶性疟潜伏期7~27天;卵形疟11~16天;三日疟18~35天;间日疟短潜伏期株11~25天,长潜伏期株6~12个月或更长。 输血感染诱发疟疾潜伏期一般较短。 疟疾发作: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引起机体寒战、高热和出汗的典型症状,称疟疾发作。 疟疾发作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呈周期性。 典型间日疟和卵形疟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36~48小时发作一次。 致病 疟疾的再燃和复发: 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体内残存少量逃避了机体免疫力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后又引起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大约在疟疾初发停止后3个月内发生 再燃的原因是宿主免疫力降低与疟原虫抗原变异 疟疾发作后,体内红内期的疟原虫彻底被消灭,在无重复感染的情况下,由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进入红细胞内而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复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