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带形蜈蚣藻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doc
带形蜈蚣藻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研究南海大型经济海藻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 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对带型蜈蚣藻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并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I)、3-β-5-烯-胆甾醇(Ⅱ)、胆甾-4-烯-6-酮(Ⅲ)、胆甾-4-烯-3-酮(Ⅳ)、胆甾-4,6-二烯-3-醇(Ⅴ)和胆甾-4,6-二烯-3-酮(Ⅵ),化合物Ⅱ抗HSV-1病毒效果较好,其IC50达到7.81μg/ml。结论以上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关键词】 带型蜈蚣藻; 化学成分; 抗病毒活性; HSV-1
海藻生存在海洋高压、高盐、少光、少氧等特殊的环境中,其次生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方面的活性1,2。我国有经济价值的海藻一百多种.freelad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隐丝藻目、海膜科、蜈蚣藻属3。目前已知的蜈蚣藻属海藻有31种,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该属海藻进行了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从中分离分析出的化合物主要为氨基酸、脂肪酸、甾醇、糖苷等4~9。但对带形蜈蚣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还很少见文献报道10,11。本文对带型蜈蚣藻醇提物进行分离分析,并对分离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希望对深入开发利用海藻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
1.1 样品来源带形蜈蚣藻全藻,采集自广东南海南澳岛,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夏邦美、丁兰平教授鉴定,现保存在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海藻标本室。
1.2 试剂95%乙醇,广州化学试剂厂;柱层析硅胶,薄层层析硅胶(HF254),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葡萄糖凝胶(Sephadex LH-20),Pharmaci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阿昔洛韦(Acyclovir, ACV),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病毒唑(Ribavirin injection),广州市市桥药业有限公司;DMEM培养液,Hyclone;胎牛血清,Gibco公司产品;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仪器RE-52CS三用紫外线分析仪,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XT-6型 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EQUINOX-55型红外光光谱仪,德国BRUKER公司; Trace QC-trace MS型气-质联用仪,美国Finnigan公司;BRUKER DRX-400型核磁共振仪,德国BRUKER公司;AB-ZHS型质谱仪,英国VG公司。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
1.4 实验采用的病毒及对应的宿主细胞柯萨奇病毒(CVB3),武汉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提供;宿主细胞为人宫颈癌HeLa细胞。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F株,美国ATCC VR733);宿主细胞为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美国ATCC CCL81)。
2 方法
2.1 样品的提取分离带形蜈蚣藻全藻(干重5kg)。用95%乙醇室温浸提3次。减压浓缩后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石油醚层粗提物过常压硅胶柱,石油醚/醋酸乙酯体系梯度洗脱后,石油醚∶醋酸乙酯为9∶1和7∶3部分用常压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得化合物I、II。石油醚:醋酸乙酯为2∶8洗脱时出现白色晶体,用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得一混合物。
2.2 抗病毒活性实验
2.2.1 样品母液的配制称取化合物I棕榈酸、化合物II3-β-5-烯-胆甾醇各4 mg溶于100 μl DMSO和1 900μl DMEM中。将上述6样品配成2 mg/ml原始液,滤膜除菌,备用。
2.2.2 MTT法测定样品对细胞的毒性将终浓度为2.5×105/ml的细胞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上,置于37℃、5% CO2培养箱中,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弃去培养液,将样品溶液用维持液对倍稀释成不同浓度,加入96孔板中,每孔加100 μl,每个稀释度平行作四孔, 置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每孔加入5mg/ml的MTT 10 μl,继续培养4 h后,弃MTT液,每孔加入浓度为10%的SDS 100 μl,置于37℃,5% CO2培养箱中,过夜。用酶标仪测OD值(测量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630 nm),求出样品液对细胞的半毒性浓度(50%cytotoxic concentration ,CC50 , μg /ml)和无毒界限浓度(maximal non-cytotoxic concentration ,MNCC)。细胞存活率%=试验孔OD值/细胞对照孔OD值×100%12。
2.2.3 样品对由病毒感染引起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将终浓度为2.5×105/ml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