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课件休克20101.pptVIP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医课件休克20101

第一节 历史回顾 症状描述阶段 急性循环衰竭阶段 微循环衰竭认识阶段 细胞分子水平研究阶段 休克(shock)一词于1743年由美国人Henri Francois首先引用到医学界。 中世纪对外伤出血的描述:抬高患肢减少出血,烧灼、沸油处理伤口---上止血带。 公元130—200年→结扎血管控制出血。简单绷带处理。 19世纪Crile建立了失血性休克模型→失血后→补盐水→动物存活率↑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降低 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降低 1.Blood loss and dehydration (hemorrhagic shock) 2. burn (burn shock) 3. wound (traumatic shock) 4. Infection (infectious shock) 5. Anaphylaxis (anaphylactic shock) 6. Acute heart failure (cardiogenic shock) 7. Stimulation to nervous system (neurogenic shock) 其它缩血管体液因子: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加压素 血栓素A2 内皮素 白三烯类物质 (二) 休克进展期 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凝血系统的激活 第七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一、细胞代谢障碍 (一)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二)能量不足、钠泵失灵 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shock kidney 早期:功能性 晚期:器质性 白细胞黏附 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微循环淤血 肾淤血 回心血量 皮肤淤血 心输出量 肾血流量 动脉血压 脑缺血 少尿无尿 神志淡漠昏迷 皮肤紫绀花斑 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自身输血停止 2.血浆外渗 自身输液停止 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三)休克失代偿期 1.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 血液 “不灌不流” 2.DIC、血液无复流现象 微循环血流缓慢,使血小板和红细胞易于聚集成团,促进DIC的发生。 缺氧、酸中毒等损伤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 损伤内皮细胞→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创伤、烧伤→组织大量破坏→组织因子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 真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 动静脉短路 微静脉 小静脉 微动脉 后微动脉 直 捷 通 路 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循环衰竭 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 脉搏细弱而频速 静脉塌陷、中心静脉压降低 DIC 出血征象 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Ca2+ 缺氧、酸中毒、自由基等 细胞膜的损伤,细胞膜通透性增大, 水、Na+、Ca2+内流, K+外流,细胞水肿等. 细胞死亡(坏死和凋亡) * * 休 克 shock 主讲教师:孙银平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什么是休克呢? 休克: 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作用下,以组织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为特征,并导致各重要器官代谢紊乱和结构损害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Carnon和Bayliss测定了发生在休克病人的生化、生理学变化,推测产生损伤→全身反应是毒素作用→血管张力↓,静脉内血液潴留、血压↓,提出“毒素学说”。对外伤治疗采用→放血、截肢治疗。 1930年Alfred经典实验使“低血容量是外伤性休克主要致病机制”的概念确定。 50年“低血压” 升压疗法。 6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