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民歌(在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章民歌(在线)

第五章  民间歌谣 教学目的:通过对民间歌谣这一民间文学体裁的简要历史、基本理论及研究情况的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民歌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歌谣的悠久历史和其多样性,领略中国民歌的魅力。 教学要求:要求能从歌谣学的角度掌握与民间歌谣有关的各个概念,了解中国民歌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及保存情况。掌握民歌的定义、代表性民歌样式的解释,能举出代表曲目进行解释。能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或鉴赏民间歌谣。 学 时:4学时 文献调查:阅读中国歌谣集成,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集本。 田野调查:家乡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样式的分布、流传的情况调查。 传承练习:学唱一首民歌。 第一节 概说 一、概念 《毛传》说:“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是历史上对歌谣这一概念的最为明确的说明。 中国现当代学者对歌谣的理解,主要融于20世纪早期兴盛起来的歌谣学运动,一批学者文人发表了他们对于歌谣的基本认识。如朱自清、周作人、胡怀琛、陈梦家等人的认识。 根据历史上的讨论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我们给予民歌一个基本的解释:民歌,即民间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它又分为“歌”和“谣”两种。 二、中国民歌发展的历史 (一)先秦民歌(民歌的起源) 1、中国民歌是在先民们的原始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并逐步流传起来的。由于民歌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我国的民歌很早就确立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例如,《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易经》中的歌诗、《吕氏春秋》所载昔葛天氏之乐等。 2、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 3、《楚辞》较多地保存了先秦时期的楚地巫歌、神歌等,热烈而富于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汉魏六朝民歌 1、从乐府机构到乐府民歌。 2、宋人郭茂倩所编之百卷《乐府诗集》,收集了先秦至唐末的歌谣5000多首,正是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唐代民歌 1、唐代,在李氏王朝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并广泛吸收其周边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下,民间歌唱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斗歌”的风气。 3、形式更多样化,除了五言体继续发展之外,七言体句式也全面成熟。而且我们现在所谓的山歌,事实上在唐代已经大量产生了。比如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在巴楚一带听到当地民歌用短笛配乐的“竹枝词”,深感其“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于是模仿其歌体,作竹枝词九篇。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类民歌体裁是存见于“敦煌曲子词”中的“太子五更转”“思妇五更转”。 (四)宋元明清民歌 1、民间小调体裁广泛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以“起、承、转、合”原则构成的四句头“春调”。明代文人冯梦龙辑录的《山歌》《挂枝儿》《夹竹桃》,清人王廷绍辑录的《霓裳续谱》,华广生的《白雪遗音》以及《粤讴》《小慧集》等,大多数是流行于这一时期南北各地城镇市井的民间小调唱词。《小慧集》(1837)中的《绣荷包》《纱窗调》《红绣鞋》《杨柳青》《鲜花调》(即《茉莉花》)等八首带有工尺谱的民歌,几乎全部都属于小调(俗曲)体裁。从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小调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概貌和特殊地位。 2、这一时期的民歌依然保持了鲜明的批判现实的传统。 三、20世纪以来的整理与研究情况 (一)歌谣运动[参见教材123~126] 歌谣运动是指20世纪初期,以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为阵地,刘半农、胡适、周作人等一批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歌谣征集和研究的运动。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意味着现代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地将他们的视野投向以歌谣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开始更多地从本土化的角度思考中国新文学的建设。 北大歌谣研究会及《歌谣周刊》,在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民歌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刘半农、周作人、顾颉刚、朱自清等人为代表的首倡之功及突出的研究成果,夯实了中国民歌现代研究的基础。 (二)建国后 1、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基本情况。 2、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先后派出工作组对全国传统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风进行大范围抢救挖掘工作。《中国歌谣集成》收录情况介绍。 第二节 民歌的特征(简述) 请参照教材相关内容。 资料:明代冯梦龙《序山歌》:“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唯诗坛不列,荐绅学士不道,而歌之权愈轻,歌者之心亦愈浅。今所盛行者,皆私情谱耳。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与?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与诗文争名,故不屑假。” 第三节 民歌的分类 朱自清在《中国歌谣》列举了十五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