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峰 2009】论翻译理论研究认知视角.pdf

【段峰 2009】论翻译理论研究认知视角.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36卷第 6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I.36,No.6 2009年 11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ember,2009 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 段 峰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 :论文总结了翻译研究领域 中几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并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背景下,分析 了以认知语言 学 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新的翻译认知模式,强调 了该认知模式所揭示的翻译 “第三空间”和 “第三 种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文化意义,并认为该认知模式是迄今为止翻译认知模式 中的最合适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式, 为翻译研究中业 已存在且具争论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解释角度。 关键词 :认知翻译研究;翻译认知模式;心理空间;概念整合 中图分类号 :H5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9)06-0090—05 翻译的认知属性 ,如 同翻译的语言属性和交际 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将源语的表层形式解码为源 属性一样,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属性 。翻译活动的整 语 的深层形式,经过一个被称为 “传动机制”的过程, 个过程 ,无论我们怎样从社会 、历史 、文化等角度 ,将 将源语的深层形式转换为译语 的深层形式,再编码 其扩延为从译本选择到译本接受的过程,其核心部 为译语 的表层形式。但这个 “传动机制”是如何工作 分还是译者的心理认知过程 。翻译的 目的是传达意 的,奈达并没有讨论。相反 ,他认为,由于心理学和 义,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理解 、阐释、选择、决定、表现 神经科学不知道语言数据在人脑中储存的方式 ,所 文本意义的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即使是这个翻译的 以我们并不能准确地知晓当译者翻译时,发生在他 过程由于外力的作用 ,表现出某种被操控 、改写的特 大脑中的事情 [2]1 “。奈达的观点在翻译界具有 征时 ,译者的认知 能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译者 普遍性,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较长的时期里 ,翻译的 在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本体问 认知研究相对滞后的原 因。同时,自1980年代初开 题 ;翻译的认知研究是翻译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研究 。 始 ,由于翻译研究 自身的发展,例如主要研究范式从 由于此项研究主要借助相关学科如心理学、认知科 语言学范式转向文化范式 ,研究方式从规定性转 向 学、语言学等,翻译的认知研究也是一项重要 的跨学 描写性 ,研究的重心从翻译 内部转向翻译外部等等 , 科翻译研究方向。长期 以来 ,围绕着翻译过程这个 翻译认知研究的影响更显式微 ,处于一种被遮蔽的 几乎与翻译一样古老的问题[1]2,尽管提 出了一些 状态 ,逐渐成为一个边缘的研究方向。 译者认知心理模式 ,但 由于翻译过程不能明示和难 然而,翻译 的认知研究始终是翻译研究中不能 以验证的 “黑箱”性质,很难有一种模式 能得到广泛 绕过的一个话题 。贝尔从翻译学科性的高度来提出 的赞同。所以,翻译的认知研究同翻译的其他研究 翻译认知研究的重要性 :“翻译研究中心理视角的增 相比,一直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 。 加 ,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笔译和口译 ,而 较早谈及译者认知心理的翻译研究学者奈达提 且能够加深我们对人类交际的总体了解。这种视角 收稿 日期 :2009-06-30 基金项 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十一五”规划 2008年度课题 “语言学翻译理论研究”(SC08B07)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段峰(19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