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doc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第6卷第3期2011年9月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OFBEIJINGINSTTTUTEOFEDUCATION(NATURALSCIENCEEDITION)Vol.6No.3Sep.2011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 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张乾一**文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宁541004) 采用《自我同摘要:抽取广西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学生共360名作为被试, 一性过程问卷》(EIPQ)、《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及《父母依恋量表》(IPPA)工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投入存在性别、民族、是否独生和年级上的差异,并存在不同年级专业间和不同居住地专业间的差异;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在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以及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和父母偏爱被试上差异显著。自我同一性意识投入和意识探索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投入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父母拒绝、否认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同一性人际探索与与同伴依恋和父母依恋、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可以正向预测人际探索和人际投入;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母偏爱被试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意识探索和探索总分;父母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意识投入。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可以正向预测投入总分。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B8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11-5340/N(2011)03-0014-08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的概念是Erikson人格发展领域的核心概念,他认为自我同一性不仅是一种多元性的概念,还是一种发展结构。简言之,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知觉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即“我是谁”和“我将去向何方”的问题。国外学者玛西亚(Marcia)深入研究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根据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的策略和结果下了操作化定义,其中包括探索(exploration)和投入(commitment)两个变量,并且将青年期划分为4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早期封闭、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 已有国外的研究发现,早闭状态青少年拥有与父母最高水平的亲密感。因此,与父母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有利于大学生的同一性获得,也可能会导致同一性早闭。说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亲密的情感依恋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同一性的获得,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同一性早闭,即对有关自我的各种问题(如目标、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而是直接采纳了父母的期望和建议。对于亲子依恋与同一性延缓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王树青(2007)也指出家庭中与父母良好的情感联结和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个体同一性探索和发展;并且王树青、张文新等(2006)的研究也证实家 *收稿日期:2011-09-02 张乾一(1988-),男,山西太原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 文萍(1964-),女,广西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14 张乾一文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 庭教养方式对个体自我同一性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她们发现溺爱型、权威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在获得状态上得分均较高,权威型还具有最高的早闭状态得分,专制型教养方式最不利于同一性状态发展,有最高的扩散状态得分和最低的获得状态分数。因此,家庭作为影响同一性形成的重要背景因素,其对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 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同时越来越关注依恋对于个体同一性发展的影响作用。SchultheissD.P.和 BlusteinD.L.(1994)研究表明女性对父母的依恋可以显著地预测个体的同一性地位。而另外一些研究 指出,亲子依恋有利于同一性的探索,亲子依恋中的沟通与同一性探索相联系。有研究指出依恋关系对于同一性的发展是有益的。对母亲的依恋可以预测更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以及更低水平的同一性延迟和同一性扩散。对父亲的依恋则可以预测高水平的同一性排他。国内学者李文道(2008)的研究也同样证实了在父子依恋的交流和疏离维度上以及母子依恋的所有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差异极显著,混乱型个体的依恋状况最差;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国内有关学者也在自我同一性、依恋和家庭教养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做出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