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中的讽刺与幽默.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画中的讽刺与幽默

国画中的讽刺与幽默   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来到一个举办祭祀活动的明堂,看到四面墙上分别画着尧、舜和桀、纣的画像,上古时期贤明的君主尧、舜被画得相貌端正,而有名的暴君桀、纣则被画得面目丑陋。因此,今天有一些专家认为,这种以善恶对比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作中国古代漫画的一种表现形式。   古人还有一段记载说,著名的帝王画家梁元帝萧绎的哥哥萧综也能写善画,曾请求宰相徐勉给个官做,无奈宰相秉公办事没有答应,这位皇兄一气之下就以《诗经·伐檀》为题画了一把扇面赠给宰相,影射宰相是坑食国家社稷的硕鼠,以泄私愤。可见,这种以讽刺为目的的“漫画”在当时的确已经存在了。   1.《二祖调心图》:减笔画开创了另类国画   一般来说,作品轻松幽默的画家,为人也常常十分有趣。根据史料记载,五代西蜀画家石恪就是这样一位能言善辩、经常嘲弄别人的滑稽大王。所以,即使画《二祖调心图》这样的佛经故事,石恪照样幽默、有趣。   〖国画大家〗 石 恪   石恪是成都人,约活动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大半生都在西蜀各地寺观从事壁画创作,曾被召募到京师绘制相国寺壁画。由于为人性格怪僻、放旷不羁、滑稽玩世,在被授予画院之职时坚辞不就,回四川老家卖画为生,终老家乡。   石恪善画佛道人物,他喜欢把端庄肃穆的禅师高僧画得又丑又怪,画面看上去十分奇特怪诞、不可思议,或幽默、或嘲讽,别有新意,韵味十足。   正所谓“画如其人”,石恪的画法独树一帜,笔墨纵逸,不守绳墨,形成了独特风格,成为减笔画开山鼻祖,为这种另类国画开辟了一条新路。   【传世名画】 《二祖调心图》   卷纸本水墨 纵35.5厘米 横129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二祖调心图》是石恪重要的代表作,画的是慧可、丰干这两位禅宗祖师静心修养时的情景。那位双足交叉、胳膊支肘托腮冥想的是慧可,看那架势像不像一个思想家?而奉干禅师伏于温驯如猫的老虎的背上,人虎两依依,一副睡眼惺忪、美梦正酣的神情。画慧可突出的是“静”态,而画丰干则突出其“酣”状。特别是画家让高僧以睡虎为枕,其匠心是以虎为反衬,表现出高僧的修行深厚、法力无边。看看高僧那幅光头塌鼻、眉毛倒竖的尊容,再体谅一下平日里威风凛凛而现在被当作枕头的大老虎痛苦无奈的心情,让人不禁哑然失笑。   在画法上,两位禅师的头脸手脚用淡墨勾出,身躯衣纹则以狂草的笔法画出,再以淡墨渲染,简化了笔法,体现了画家只重视面部和手足的风格,显得禅意十足。   2.《泼墨仙人图》和《李白行吟图》:原来生活可以这样惬意!   〖国画大家〗 梁 楷   梁楷是南宋宫廷画院的著名画家,其“减笔画”著名对后世影响很大。   皇上曾授予他宫廷画师的最高荣誉职位——画院待诏,并赐佩金带,但梁楷性格豪放,嗜酒成性,不拘小节,行为不羁,不愿忍受画院的规矩,将金带挂于画院内飘然而去。与他同时代的人称他“梁宫干”、“梁风(疯)子”。   梁楷除了善画人物、山水外,还善长画鬼神、花鸟等。其画作有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细笔”,衣褶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称“折芦描”;一种是“减笔”,继承五代石恪的风格,以寥寥数笔横扫,墨色淋漓飘逸,这种画法使笔墨少得不能再少,虽信手拈来,却精炼传神,对后世简笔写意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元代的夏文彦便正式提出梁楷“减笔画”的概念并为此命题。   梁楷的作品目前见于文献著录的50余幅,《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泼墨仙人图》等均以”减笔”之法著称,《八高僧故事图》(上海博物馆藏)卷和《释迦出山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可能是仿本。   【国画特色】 “减笔”与“戏墨”   宋代的画风注重“形似”。宋徽宗曾说明画孔雀升藤墩先举左脚,还特别推崇一位年轻的画家能掌握住月季花中午时分的形态。日久天长,这样铢两悉称、强调细节的画风引来了反对的思潮。   “减笔”、“戏墨”就是对当时严谨工致的院画风格产生革命的另一路发展。简言之,“减笔”就是与工笔画的细微缜密相反,绘画完成的手续力求单纯简括。   这种审美思想转变,可以说是画院中人梁楷冲破画院藩篱束缚的导引者,其行为终于成为对当时画风的反动。在画《释迦出山图》时梁楷的落款是“御前图画”,还在表明画院中人的身份。而在画《太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的时候,已是“减笔”的作品了,被认为“画法之始从梁楷变”, 毫无掩饰的人类本性随着其清新的减笔画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世名画】 《泼墨仙人图》   纸本水墨画 纵48.7公分 横27.7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什么是仙人?仙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无论如何,人们想象中的仙人不会是眼前这位“泼墨仙人”的尊容吧?太丑了,太滑稽了!只见这位仙人袒胸露怀,步履蹒跚,

文档评论(0)

1045141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