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养师培训食品卫生段
4.实验室检查: 1)胃内容物毒物鉴定,证实有氰化物存在 2)尿中硫氰酸盐含量增加。 5.治疗要点 (一)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相继静脉注射亚硝酸钠和硫代硫酸钠。或静脉注射美篮后,再注射硫代硫酸钠 (二)清除毒物。应于注射上述药物后进行 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或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洗胃,然后口服硫酸亚铁溶液。 (三)静脉应用高渗葡萄糖液。 (四)对症治疗:注意吸氧,防治肺水肿、脑水肿、休克和呼吸衰竭。 6.预防 加强宣教,不吃生果仁,防止误食。 苦杏仁、木薯等去皮去尖,热水浸泡 一天,不加盖煮熟,可食用。 第四节 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及发生原因 一.亚硝酸盐中毒 1 中毒原因:误食;食品中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食品加工中加入过多硝酸盐、亚硝酸盐;“苦井水”。 2 中毒机制:氧化血红蛋白中二价铁为三价铁,从而失去携带氧能力,造成机体组织缺氧。 3.临床表现与急救: 组织缺氧表现,严重者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急救:促进毒物排出;采用还原物质(美兰,维生素C)促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 4.预防措施:严格管理亚硝酸盐的保存与使用,防止误食;限制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加强蔬菜运输保存卫生管理;加强水质监测。 三.砷中毒 1)中毒原因: ①误食。误把砒霜当成碱面、食盐或淀粉,或误食含砷农药拌的种粮; ②滥用含砷杀虫剂喷洒果树及蔬菜,造成蔬菜水果残留量过高,喷药后不洗手而进食 ③盛放过砷化物的容器用来装食品造成污染; ④食品工业用原料或添加剂中含砷量过高。 (2)中毒机理: ①对消化道呈现直接的腐蚀作用,引起口腔 、咽喉、食道、胃的糜烂、溃疡和出血, 进入肠道可导致腹泻; ②砷是细胞原浆毒物,与细胞酶蛋白的巯基 结合,使酶失去活性,破坏细胞的正常代 谢,使中枢神经发生功能紊乱; ③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和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使胃肠粘膜及各个脏器淤血及出血,甚至 全身性出血,并引起实质性脏器的损害。 3)中毒症状:潜伏期短,仅十数分钟至数小时。开始口腔有金属味,口咽部及食道有灼烧感。继有恶心、剧烈呕吐和腹痛、腹泻。可出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腓肠肌痉挛、体温下降、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当肝肾损害时,可出现黄疸、蛋白尿、血尿。砷化物中毒还可严重地引起皮肤粘膜的损伤。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有剧烈头痛、头昏、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等。 4)急救与治疗: 应快速、及时使毒物排除或解毒。包括: ①催吐、洗胃,洗胃后服用活性炭; ②解毒,特效药是二琉基丙醇、二琉基丙磺酸钠、二琉基丁二酸钠; ③输液、纠正酸中毒和维持水盐代衡; ④对症治疗。 5)预防: ①严格保管农药,实行专人专管、领用登记 ②使用含砷农药拌种的容器、用具必须专用并作明显标记。砷中毒的家畜禽,应深埋销毁,严禁食用; ③含砷农药用于水果、蔬菜时,应遵守安全间隔期; ④食品工业所用含砷原料,含砷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1)流行特点: a. 多发于冬春季,有地区性。 b. 中毒食品:我国多为植物食品引起 尤其是家庭自制的谷类、豆类发酵食品,青海主要为越冬密封保存的肉制品;婴儿肉毒中毒可能由蜂蜜所致,国外报道以罐头食品为主。 c. 中毒的原因:1.原料带染;2.制作过程加热不能杀死芽孢杆菌;3.密封、厌氧及合适温度;4.食用前不加热。 2)发病机制: 3)中毒表现:潜伏期一般12~48小时;前期症状为乏力、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以对称性颅神经损伤的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体温正常,意识清楚;病死率较高。 婴儿中毒表现为:便秘、头颈肌肉软弱、吸无力,吞咽困难、眼睑下垂,全身肌张力减退。 4)预防措施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2.卫生自制发酵酱类食品; 3.不吃生酱。 4.对可疑食品进行彻底加热。 四、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病原:副溶血性弧菌 A.嗜盐,3.5%的含盐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B.对酸敏感,普通食醋中5分钟可杀死。 C.对热抵抗力较弱(90度1分钟可杀灭)。 D.溶血,致病性与溶血能力平行。 E.可产生耐热的溶血毒素,毒素除溶血外,有细胞毒、心脏毒、肝脏毒及致腹泻作用。 1)流行特点: a. 沿海多发,夏秋季多发 b. 中毒食物:海产品及盐滞食品 c.中毒原因:未烧熟、煮透。 2)发病机制:与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相同;所产耐热性溶血毒素可引起肠炎,但不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3)临床表现:潜伏期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3课 遍地开花--网络应用的发展+课件+2024—2025学年清华大学版(2024)B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pptx VIP
- 人工智能在设备故障预测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docx VIP
- Android Studio从入门到精通(清晰版).pdf VIP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2.2 相交与垂直 课件.ppt VIP
- 校园文化艺术节美术展活动策划方案.docx VIP
- 人工智能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ocx VIP
- Sony索尼Cameras & Camcorders DCR-DVD808 使用說明書_繁体中文.pdf
- 某住宅小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技术标(最全).doc
- 我爱吃的水果课件资料.ppt VIP
- 直动式纯水溢流阀设计与仿真分析.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