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汉“生子不举”现象和弃婴故事
秦汉“生子不举”现象和弃婴故事
作者:王子今
史学月刊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K892;K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7)08—0030—07
秦汉时期有关“生子不举”即对初生婴儿不予养育的礼俗迷信,民间弃婴行为也多见于历史记载。这些反人性的现象,反映当时婴幼儿的生存权利受到漠视和侵犯的严重程度。认识到由此体现出的当时社会生命意识的薄弱,使我们对于秦汉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进一步加深理解,都是有意义的。
服中生子不举
应劭《风俗通义·正失》有“彭城相袁元服”条,说到民间传言的袁元服身世,涉及服中生子不举的民俗:“俗说:元服父字伯楚,为光禄卿,于服中生此子。时年长矣,不孝莫大于无后,故收举之。君子不隐其过,因以服为字。”袁元服的父亲袁伯楚官任光禄卿,服丧期间生了袁元服。吴树平先生校释有这样的解说:“汉俗以为服丧期中所生之子,犯礼伤孝,不能养育。”[1](p96) 然而袁伯楚已经年长,从“不孝莫大于无后”的意识出发,于是违例收举,又不愿意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以“服”为其字。
应劭就此以为传言失实,应予澄清。他写道:“元服名贺,汝南人也。祖父名原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百官会贺,临严,垂出,而孙适生,喜其嘉会,因名曰贺,字元服。原父安为司徒,忠蹇匪躬,尽诚事国,启发和帝,诛讨窦氏,中兴以来,最为名宰。原有堂构之称,矜于法度。伯楚名彭,清拟夷、叔,政则冉、季,历典三郡,致位上列。贺早失母,不复继室,云:曾子失妻而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子不如伯奇,以吉甫之贤,伯奇之孝,尚有放逐之败,我何人哉?及临病困,敕使:留葬,侍卫先公。慎无迎取汝母丧柩,如亡者有知,往来不难;如其无知,只为烦耳。虞舜葬于苍梧,二妃不从,经典明文,勿违吾志。清高举动,皆此类也。何其在服中生子而名之贺者乎?虽至愚人,犹不云耳。”应劭说,袁元服所以字“元服”而名“贺”,是出生时正逢“安帝始加元服,百官会贺”,因以得名。
袁元服名字的由来虽依然可疑,然而已不是本文讨论的任务。我们通过应劭的记述至少可以知道,汉代风习,服丧时生子,通常是不可以养育的。这种应劭以为“虽至愚人”也应当理解和遵行的礼俗,其生成的意识背景与“礼”和“孝”的文化规范有关,值得我们注意。有学者在讨论“生子不举”现象时说,“最具社会普遍性的,则属产育禁忌与家计考量之下的生子不举”。导致“生子不举”的“产育禁忌”,包括“产孕异常”和“时日禁忌”[2]。袁元服故事体现的应当并非私人个案,从应劭的议论可以得知,“犯礼伤孝”是另一种因道德伦理而形成的更严格的“禁忌”。
生三子者不举,五月生者不举
应劭说,除了“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之外,生子不举还有更严格的禁忌:“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莫肯收举。”针对“生三子者”、“以为妨害父母”而“莫肯收举”的民俗,应劭引录了故司空宣酆的如下说法:“越王勾践民生三子与乳母。”这里所说到的越王勾践事迹,见于《国语·越语上》:“生三人,公与之母。”勾践是作为“贤君”的榜样因采取奖励民人蕃生的政策而长久受到推崇的。对于“生三人,公与之母”,韦昭注:“母,乳母也。人生三者亦希耳。”这里所说的,应当是指生三胞胎的情形,又称“并生三子”。李贞德先生引《太平御览》卷三六一引《风俗通义》云:“不举并生三子。俗说:生子至于三,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2] 上海涵芬楼影印《太平御览》引作:“《风俗通》曰:生三子不举。俗说:生子至于三,子似六畜,言其妨父母,故不举之也。”其所引“不举并生三子”,应是据《意林》卷四引《风俗通》文:“不养并生三子。俗说似六畜,妨父母。”
宣酆所谓“孟尝君对其父若不受命于天,何不高户,谁能及者”之语,涉及另一种出生禁忌。《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述了孟尝君也曾经因为这种礼俗迷信在出生之初就险些丧失生存权的故事:“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对于“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一句,司马贞《索隐》言:“按:上举谓初诞而举之,下举谓浴而乳之。生谓长养之也。”孟尝君田文因为“以五月五日生”,父亲田婴决意“勿举”,“去此子”。其母私下养育,被发现后,“田婴怒其母”。对于其禁忌,又有“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的说明。田文以机智对答说服了田婴的话,数百年后东汉时仍然被宣酆引用。《论衡·福虚》也重复了这一故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