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真菌遗传1.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丝状真菌遗传1

* 丝状真菌的遗传 丝状真菌,尤其是粗糙脉孢菌 (Neurospora crassa) 和构巢曲霉 (Aspergillus nidulans)一直是研究真核生物遗传重组、基因组织和基因表达调节的模式系统。 真菌的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过程是真菌在自然界条件下进行遗传物质转移和重组的主要途径。 早期丝状真菌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性生殖和准性生殖过程,并通过经典遗传分析对其进行研究。 70年代发展起来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丝状真菌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提供了较方便和有效的手段,并使获得种间甚至属间杂种成为可能,所以被称为细胞水平上的遗传工程。 随着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发展,1979年Case等在粗糙脉孢菌中建立了第一个丝状真菌的DNA转化系统,从此丝状真菌的遗传研究跨入了分子遗传学时代。 现在在所有主要的丝状真菌中都建立了DNA转化系统,并已普遍用于基因分离和基因结构、基因组织、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科学家们正兴奋地期望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解决丝状真菌中长期以来使人迷惑不解的各种生物学问题。 第一节?? 粗糙脉孢菌 ( 顺序排列四分体) 的遗传分析 粗糙脉孢菌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每个合子核减数分裂的全部产物不仅同处于一个子囊内,并且呈直线排列。我们将这样的以直线方式排列在同一个子囊内的四个减数分裂产物称为顺序排列四分体。 一、粗糙脉孢菌的生活史 二、粗糙脉孢菌有性杂交的遗传分析 (一) 四分体分析 减数分裂的产物在一个子囊内形成顺序排列的四分体,是粗糙脉孢菌有性杂交的特点。 对顺序排列的四分体可以进行如下的遗传分析:(1)判断第一次分裂分离和第二次分裂分离,(2)计算着丝粒,(3)计算重组频率。 1.第一次分裂分离和第二次分裂分离 粗糙脉孢菌的特点是它的四分体呈顺序排列。 例如,将A和a接合型的两个菌株的细胞接合以后,通过有性生殖可产生含有子囊的子囊果,每一个子囊中含有8个子囊孢子。将粗糙脉孢菌的一个子囊中的8个子囊孢子依次序分离培养,可以得到8个单孢子菌株。 如果在这8个菌株的斜面上都放上属于接合型a的分生孢子,经过培养可以看到4个斜面上出现成熟的子囊果,4个斜面上没有子囊果,说明4个菌株的接合型属于A、4个属于a,并且其排列顺序为AAAAaaaa。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可以用图 所示的模型加以解释。即A和a接合型分别受染色体上的接合型基因的控制,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A和a基因发生分离,结果出现上述性状。如果决定接合型的物质与染色体无关,它就不会作这样有规律的分离。 粗糙脉孢菌的子囊孢子的排列方式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另外5种排列方式,也就是说,其子囊孢子的排列共有下面6种方式: (Ⅰ) A A A A a a a a (Ⅱ) a a a a A A A A (Ⅲ) A A a a A A a a (Ⅳ) a a A A a a A A (Ⅴ) A A a a a a A A (Ⅵ) a a A A A A a a 这6种排列方式和它们进行减数分裂时的染色体行为特点有关。 (Ⅰ) 型和(Ⅱ)的出现,是由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接合型基因座位 (A或a) 与着丝粒之间未发生染色体交换的缘故(图)。由于A和a 基因在第一次分裂时就发生相互分离,所以称为第一次分裂分离 (first division segregation)。 相反,(Ⅲ)、(Ⅳ)、(Ⅴ)、(Ⅵ)型的出现是由于A和a 基因与着丝粒之间发生染色体交换所致(图)。由于A和a 基因是在第二次分裂时才发生相互分离,所以称为第二次分裂分离(second division segregation)。 2.着丝粒距离 根据前面的分析,粗糙脉孢菌中8个子囊孢子的排列方式可反映基因分离的方式以及基因与着丝粒之间是否有染色体交换发生。只有当有关基因和着丝粒之间发生了一次染色体交换时,才会产生第二次分裂分离的排列方式。 经典遗传学研究结果早已证明,染色体上两个位点之间的距离越远,则这两位点之间发生交换的频率也就越高。 (1 / 2) × 第二次分裂分离子囊数 着丝粒距离 = ——————— × 100图距单位 总子囊数 早在1932年,粗糙脉孢菌的接合型基因的着丝粒距离已经测定。所根据的数据见表。 因此,就可以通过第二次分裂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