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收入辨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财政收入 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的原则和形式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原则和形式 一、组织财政收入的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根本原则 2、兼顾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利益(数量适度) 3、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结构合理)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具有客观性) 财政收入的形式的产生和存在是客观的,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研究财政收入的形式,首先要着眼于经济发展,不能单纯着眼于取得收入,问题在于采取什么形式取得收入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是研究财政收入的形式的首要问题。 构建财政收入形式体系。首先,财政收入形式必须正确反映政府与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其次,财政收入形式必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再次,财政收入形式必须保证国家财政能及时、稳定、均衡地取得财政收入,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 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体系经过多次调整变化。目前主要由税收、国有资产(资源)收入、债务收入、政府收费和其他收入等几种形式共同构成。 1、税收收入-----最主要、最稳定、最基本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初的98%以上,开始逐年下降,1995年为96.73%,1996年为93.28%,1997年为95.18%,1998年为93.79%,1999年为93.35%,2000年为93.93%,2001年为93.38%,2002年为93.3%,2003年为92.18%,2004年为91.55%,2005年为90.93%,2006年为89.79%,2007年为88.89%,2008年为88.43%,直至2009年下降到86.91%,下降幅度超过了10个百分点。 2010年为88.11%. 2011年为86.49%. (主要是因为土地出让金占比快速提升) 2、国有资产收入(利润、红利、承包费、租赁费、利息、变卖价款等) 3、债务收入:公债(国债) 4、规费收入→不在于收入本身,而在于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创造良好政治条件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 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构成现状并提出增收途径 一、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1、价值构成:国民收入(v+m)的一部分,主要是剩余价值 2、从价值构成角度看,怎样增加财政收入(增加m )? 第一,扩大生产,增加社会产品总量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效益得以提高,降低成本(c+v) 第三,调整分配体制(折旧、工资、价格、税收分配) 1、构成:以国有经济为支柱,非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与其地位不相称。 2、增收途径:在加大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效益的基础上,加强对非国有经济税收的征管 三、财政收入的生产部门构成 1、构成: 1)农业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部门(剪刀差、市场) 2)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建筑业是财政收入的第二大部门(20%多) 4)商业、交通运输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部门 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2、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稳固农业,积极发展工业、建筑业,着力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同时也要加快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各部门经济发展的平衡 四、财政收入的地区构成 1、构成:东部55%,中部38%,西部6% 2、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在充分利用和改造沿海工业的基础上,发展内地工业,把东部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 东部地区是指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和黑龙江、吉林8个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绝对量、相对量)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财政收入的数量。财政收入的数量,可以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面来认识。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通常用国民经济的财政负担率作为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决定性、最重要因素) 2、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 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国家职能→财政体制→财政规模) 4、价格变化 税制不同影响不同:以累进制为主,物价上涨,规模增大;以比例税制为主,物价上涨,规模不变,(我国税制);以定额为主,物价上涨,规模减少。 我国财政收入10年8.3万亿元,占GDP20.88%;11年10.3万亿元,占GDP21.9%;12年11.7万亿元,占22.56%; 13年12.9万亿元,占GDP22.67%;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