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适追悼志摩资料
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 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 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 “美与自由”已从徐志摩的个人理想渐渐成 为一种社会理想,成为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 指南。 其中的比喻和排比,以酣畅的气势把对 人物的礼赞推到了至高点。 追悼志摩 胡 适 胡适(1891一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 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 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等创办 《现代评论》周刊。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 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 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所乘飞机失事遇难,12月 3日,胡适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追悼文章。 《追悼志摩》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遇难 的无限悲痛之情,称赞了徐志摩追求” 美与爱 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之而挣扎、奋斗的 精神。 本文篇幅短小,美而不艳, 集中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修 养与宽厚的个性。 诗人徐志摩的个人生活一直颇受争议,这一争议延续到他去世以后,并持续到了今天。本文可以说是胡适为其言行撰写的一篇辩护词。 胡适先生紧扣住爱、自由与美等关键词,强调徐志摩的爱是一种真实的爱,而这种爱在其生命中的体现就是对自由的执着,在其艺术世界中的表达就是对美的至境的渴求。爱、自由和美构成了徐志摩精神世界的核心,并成为徐志摩追求自己理想而自由的生活的动力。 在胡适先生看来,徐志摩生命的悲剧正是来自于那种对“圆满的宇宙”的渴望,也是这种渴望使得其生前身后一直为世人所诟病的原因。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徐志摩无疑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理想的诗人,徐志摩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不仅来自于他对自由精神世界的锲而不舍,更来自于他用诗歌编织的华美而绚丽的乐章。徐志摩虽死,但他与新文化运动一起蓬勃成长的多彩的诗歌世界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第一部分:写志摩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 痛; 第二部分:颂扬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 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指责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指出志摩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所 压倒,赞扬他在痛苦中坚持思想、坚持歌唱的精 神; 结尾部分:呼应前文,以志摩精神永存收结。 悼念性文章的写法: 先表达对死者去世的巨大悲痛之情,接 着回顾死者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最后表达深 切怀念之情。 本文以叙述为外壳贯穿全文,以驳议为内核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对被悼念者一生进行概括性叙写。 文章由志摩的遇难写到朋友们到家里来 谈志摩,再写志摩一生的追求,社会上对他 的不能谅解,进而写志摩的近几年的失败, 写志摩在痛苦中的歌唱…… 从文章框架的角度来看是在叙述志摩人 生的几个阶段。 (2)在叙述中融入对被悼念者人生的解说和辩解。这从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出。 文章几乎处处显示着作者对志摩人生的解说和 辩解。其中驳议的文字几乎占了全文的中心部分。 这里面固然有叶公超、陈通伯几位先生的夸赞,而 更多的则是“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 的地方”,“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 作者因此引用了“神圣的历史材料”加以声情并 茂的反驳。一是事实真相,二是志摩提出离婚的 信,三是梁启超的信和志摩的复信。从而揭示出“我 们必须先认清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 志摩的为人”,回击了社会对志摩的攻击。 (3)在叙述中有正面的阐释,也有侧面的印证。 如说志摩的离婚是公开提出来的,他的离婚和 他的第二次结婚,“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追 求”,“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 步骤”。 侧面印证,主要是引梁启超信中所言“梦想之神 圣境界”肯定了志摩的追求;更有借志摩复信的反 驳,如“求人格之确立”,“得之,我幸;不得,我 命”,无比坚定,并决心创造自己的理想,“奋我深 奥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 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