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复习资料的.doc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复习资料的

中医学 导论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载药365种 ——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发展: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称刘河间):火热论者,善清热泻火称“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倡导攻邪,“邪去正自安”,善“汗、吐、下法”,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称“攻下派”。李杲[gǎo](号东垣): 认为“ 内伤脾胃,百病丛(由)生”,主张脾健则体健,善调理脾胃之气,称“补土派 (脾胃派) ”。朱震亨(号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滋阴降火,称 “滋阴派”。温病学派: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 。 ——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与伤寒六经辨证相辅相成,成为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两大体系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最终判断为某种证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辨证的检验。“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① 根据某一个或几个突出的临床表现而定;② 部分疾病因病情发展较快,主症不固定,或者病情较复杂而主症不突出而按病因或病理确定病名;如湿温,秋燥、胸痹、虚劳、痰饮等;③ 少部分疾病是根据其病变部位而命名,如肺痈等。“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病邪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映,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发热、咳嗽、喷嚏、苔薄黄、脉浮数等。“证”:“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认识,即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舌为心之苗” 肺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通 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 主运化 主统血 (生理特点:主升清喜燥恶湿 ) 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肝 主疏泄,主藏血 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