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各家学说课件的
各家针灸学说 ;1. 1987年第一次出版;卫生部支持编写的针灸专业必修课程;
2007年第二次修订。
2. 日本浅川要先生等将一版《各家针灸学说》译成日文,于2003
年1月在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认为是“先人的智慧”、是“针
灸师必读之书”。
;1. 研究历代针灸流派与名医针灸学说的一门学科;
2. 专业基础课;
3. 重在继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1. 古代针灸学术流派:10个;
2. 名医针灸学说:65位;
3. 名医古籍概览。 ;1. 破除针灸没有理论的糊涂观念;
2. 博览典籍,发掘针灸宝藏;
3. 丰富诊疗技能和实践经验;
4. 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促进创新。;二、学术渊源 ;1. 概述:
30万字,主要阐述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医学;
针灸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素问·八正神明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
形成了系统的针灸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经络学
(1) 学术成就
经络的意义、概念、循行、联系、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
络脉诊疾和切脉辨候;
按经取穴和表里经互用;
经络与人的生长、衰老密切相关;
;(2) 学术影响
张仲景根据病邪表里传变提出六经辨证,病在太阳即刺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上工治未病;
王叔和《脉经》提出先脉后证,再针灸;
元代滑伯仁提出十四经学说;
李时珍著述《奇经八脉考》;
刘完素分经治疮疡、王肯堂分经治眼病、郭志邃分经治痧证等。;3. 腧穴学
(1) 学术成就
100多个穴位名称;
腧穴定位法;
以痛为输和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
特定穴: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络穴、背俞穴等;
;(2) 学术影响
王叔和提出五脏病取五输与俞募配伍;
孙思邈提出阿是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
王执中尤重阿是取穴:哮喘按肺俞、癫痫按风池、梦遗按肾俞、咳嗽按膻中、痢疾按大肠俞、带下按带脉等;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善用五输穴、井穴、原穴和单穴;
李东垣《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脾胃俱虚可用大、小巨虚治疗。;4. 刺灸学
(1) 学术成就
重针法、略灸法;九针;
焠刺、燔针;九刺、十二刺法如恢刺、扬刺、偶刺、合谷刺、大写刺、赞刺、络刺、豹文刺、毛刺、浮剌、短刺、缪刺、巨刺等;
重刺络放血法;针刺补泻法;针刺禁忌;针刺得气等。
;(2) 学术影响
窦汉卿《标幽赋》: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
张子和《儒门事亲》善用刺络放血;
喉科医家夏春农,善用针刺出血治疫喉;;5. 针灸治疗学
按经选穴、分部选穴、按脏腑选穴原则;
晋隋名医陈延之提出近道法和远道法;
王叔和《脉经》所刺部位,多无具体穴位,只提及刺其经脉。
;三十二难;奇经八脉、八会穴、五输穴、针刺补泻、得气等;
1. 经络腧穴学
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提出八会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
五输配五行,阐发五门十变刚柔相配关系;
子母配穴法;补充原穴,治五脏六腑之疾病也;
《此事难知》绝骨治百节酸痛;杨继洲泻痢用章门和中脘;;2. 刺法灸法学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
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金代窦汉卿《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候(气)之不至,必死无疑;
;晋代皇甫谧(公元215~282年)所撰,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1. 腧穴学
349个穴位;首次提出以经统穴分类法;
载述穴位别名,补充穴位取穴方法;
孙思邈腧穴在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以手按之,病者快然;
窦汉卿腧穴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80多个交会穴,多位于头面躯干部;;2. 刺灸学
针刺深度,如腹部8分,头面3分;
留针时间,一般留6-7呼,环跳留20呼;
唐宋风靡化脓灸;一般为3-4壮,环跳可灸至50壮;
误刺误灸:刺神庭诱发癫痫;灸哑门、风府引起失音等;
宋代王执中即主张“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
;3. 处方选穴
200多种病证的500多个处方;
多为单方:暴瘖不能言,支沟主之 ;
葛洪治霍乱灸中脘,巨阙;治身面俱肿灸足内踝下白肉际;
《针灸资生经》治衄灸上星;
《续名医类案》载腰脊痛灸申脉;
;三、针灸流派 ;2. 经学派
研究《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的流派;
研究方法有校勘、分类、注释、训诂和考证等;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为现存最早的注本。
王冰注释《素问》;
杨玄操《难经集注》、《针经音》和《明堂音义》;
元代滑伯仁考据《内经》和《难经》,著有《难经本义》和《十四经发挥》;
明代张景岳《类经》,将内经原文以类相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