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移民妇女的身份认同论文.doc
浅论移民妇女的身份认同论文
论文关键词:移民妇女;社会认同;身份认同
论文摘要: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freelobility)、社会竞争(socialpetition)、社会创造(socialcreativity)。〔3〕本文在具体描述库区妇女移民两个特定生活镜像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这一边缘性群体在迁移地如何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确认和理解,即作为非自愿性移民,她们怎样认同自我身份?这些认同与政府设置的整套机制之间存在紧张吗?她们是否真的可能在给定的框架中去寻找并筹划自己的生活?
二、多样的差异性:妇女移民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镜像一:陌生人社会
(宜昌市伍家岗南湾村王大姐,41岁初中文化)
自搬迁下来后明显感觉到累,身体不如从前。从前家里种脐橙,一年360天,我只做一个月就完了,主要是打点药、修修枝、上上肥、锄锄草,就这些事。丈夫外出打工,我在家务农,孩子还小,开支也不大,一年下来有些结余。现在,种地没收入,也不懂咋弄。刚来时我买了些花生种种上,出苗了就给它按个栽上,大部分死了,后来听说是直接种的。第二年,又想种些油菜,打油吃,还是搞不成。现在种了些菜豌豆什么的,也长不好。眼看孩子都上初高中了,每天都要用钱,一年得四五千,没得法子,我夫妻两都在外打工。我在宜昌职业学校干活,一天工作14~15小时,一月只有一天假,工资是400元,刚去,还不知能否领到工资,她们好多人出去打工都两三年都没拿到钱,这是我最担心的。看到学校的一些孩子真可怜,老想到自己的娃。我做面的,做大了,老板骂;小了,孩子吃不饱,真造孽。我们移到这里来,也不懂的这里的农作物咋待弄,我也向政府要求过让我们继续管着以前的树(有些没有淹,可以坐车去打理),说真的,那树可都是我们的哑巴儿子,心里真是舍不得走啊。来到这里,补的钱都用来盖屋了,没钱干别的事,也没有个熟人,找不到事干,一天到晚就愁娃读书的钱。我们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妇女在家干农活,照顾老人小孩。以前可不是这样,以前男的出去打工的很少,妇女只干干家务什么的,有空闲帮着干点农活,玩儿牌什么的。身体也好,累不着。现在,男人大部分都出去了,妇女干这么多的活,还不给累跨啊,平常也没个人关心。刚来时,跟当地人不熟,没什么交往,移民们现在事都多了,也没时间闲聊,反正就不如以前过的自由。现在,家里也老是吵架,压力大,心理烦,有个事也没法商量,只能吵。
对王大姐的访谈正好赶上她一个月一休,因为她读过些书,现在又在外面打工,也算是农村妇女中稍有点见识的,这对我们了解库区妇女移民的心理状况有不少的帮助,至少有些东西不用因为她们不清晰的表述去猜想。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景象。
移民妇女对搬迁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是陌生的。由于地质差异,农作物种植也有差异,而以前不是农业劳动主力的家庭主妇,现在不仅要变成劳动主力,还要掌握必要的农作技术。显然,有些农作技术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也不是政府派几个技术人员讲讲课就能解决的,它必须依赖于足够时间的轮作经验的积累。妇女们对于往常被她们视为简单的农业劳动技能,突然变得深奥而不知所措。最为重要的是,日益增加的家庭支出(孩子的教育支出、家庭成员因为一时难以适应搬迁地的生活而增加的医疗卫生支出等等),不容许妇女有足够的农业实践去积累经验。这时,移民妇女就业就出现了分化:一是专门在家务农;二是农忙务农,闲暇时外出务短工;三是抛荒,纯粹外出务工。我们分析的对象显然属于第三种,但是不管那种形式的就业,对于大部分长期在家做家务的妇女而言,都会感觉到极度的不适应,这种内心的感受也加深了她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矛盾:我是个农民,还是个城市工人?如果说是农民的话,连基本的农作物都侍弄不好,甚至有时候还遭到原住地居民的取笑,失去了传统意义上作为农民的根本;如果说是城市工人,又不能在城市找到应有的尊严。她们感性的认识到,她们不仅生存在城市的边缘,而且往日熟悉的乡村生活突然变得陌生。
移民妇女对于现在的家庭生活感觉是陌生的。以前,大部分三峡库区家庭过的是非常传统的家居生活,男外务农,女内持家,夫妻相安无事。现在,男的大部分外出务工,对于这些没有技能又没有外出务工经验的男人而言,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而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又不能远离这种残酷。于是,他们往往把愤怒、不满撒在妻子身上
文档评论(0)